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1 土的渗透破坏形式分析 | 第11-12页 |
1.2.2 桩基的承载力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现代结构基础的破坏理论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1 土的渗透性破坏形式 | 第15-18页 |
2.2 桩基的承载力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 建筑基础沉降和承载力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土的渗透性破坏研究及防渗方案 | 第21-34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1.1 工程介绍 | 第21页 |
3.1.2 地质条件分析 | 第21页 |
3.1.3 陆域形成方案 | 第21-22页 |
3.2 围垦工程数值模型 | 第22-23页 |
3.2.1 多孔介质渗流基本理论 | 第22页 |
3.2.2 渗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| 第22-23页 |
3.3 非稳定渗流计算 | 第23-33页 |
3.3.1 ANSYS模型的建立 | 第23-25页 |
3.3.2 无防渗的渗流计算 | 第25-28页 |
3.3.4 有防渗措施的渗流计算 | 第28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桩基础的破坏形式及其承载力研究 | 第34-51页 |
4.1 概述 | 第34页 |
4.2 桩基承载力理论 | 第34-38页 |
4.2.1 高层建筑结构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理论 | 第34-36页 |
4.2.2 α方法 | 第36-37页 |
4.2.3 β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3 基本模型与计算工况 | 第38-40页 |
4.3.1 工况一:泥皮效应 | 第38-39页 |
4.3.2 工况二:桩端沉渣效应 | 第39页 |
4.3.3 本构模型 | 第39-40页 |
4.4 各工况结果分析 | 第40-47页 |
4.4.1 泥皮对桩基础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40-46页 |
4.4.2 沉渣对桩基础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5 后注浆施工工艺 | 第47-50页 |
4.5.1 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 | 第47-48页 |
4.5.2 桩端注浆对桩土位移场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5.3 桩端注浆体强度对桩基础Q~S曲线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5.4 桩端注浆体体积变化对撞Q~S曲线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结构基础沉降量的预测算法 | 第51-59页 |
5.1 概述 | 第51页 |
5.2 算法基本理论 | 第51-53页 |
5.2.1 基于李群的指数映射 | 第51-52页 |
5.2.2 几何优化算法框架 | 第52-53页 |
5.3 基于李代数的动态沉降量预测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3.1 问题描述 | 第53-54页 |
5.3.2 基于李代数的动态变换矩阵的计算 | 第54-55页 |
5.4 实证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4.1 算法的可行性研究 | 第55-57页 |
5.4.2 施工质量预警 | 第57-5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9-62页 |
6.1 结论 | 第59-60页 |
6.2 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