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层建筑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基础隔震体系概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叠层橡胶支座隔震体系 | 第11-12页 |
1.2.2 摩擦滑移隔震体系 | 第12-13页 |
1.2.3 组合隔震体系 | 第13-14页 |
1.3 基础隔震结构减震原理 | 第14-15页 |
1.4 基础隔震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反应分析原理 | 第20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组合隔震支座力学参数及恢复力模型 | 第20-25页 |
2.2.1 叠层橡胶支座的设计参数 | 第20-22页 |
2.2.2 滑板支座设计参数 | 第22-23页 |
2.2.3 组合隔震体系恢复力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3 组合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及方程 | 第25-30页 |
2.3.1 动力分析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3.2 滑移判别条件 | 第26-27页 |
2.3.3 动力分析方程 | 第27-30页 |
2.4 隔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4.1 快速非线性分析(FNA)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4.2 非线性直接积分法 | 第31页 |
2.5 隔震结构时程分析选波原理 | 第31-35页 |
2.5.1 分析模型 | 第32-33页 |
2.5.2 地震波选取 | 第33-34页 |
2.5.3 时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摩擦承压比研究 | 第38-54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承压比 | 第38-39页 |
3.3 基础并联组合隔震体系运动方程及恢复力模型 | 第39-40页 |
3.3.1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运动方程 | 第39-40页 |
3.3.2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恢复力模型 | 第40页 |
3.4 模型建立 | 第40-43页 |
3.4.1 工程概况 | 第40-41页 |
3.4.2 有限元模型 | 第41-43页 |
3.5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 | 第43-53页 |
3.5.1 基底剪力系数 | 第43-46页 |
3.5.2 层间位移 | 第46-48页 |
3.5.3 隔震层位移 | 第48-50页 |
3.5.4 隔震层滞回性能 | 第50-5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支座拉压刚度比研究 | 第54-70页 |
4.1 引言 | 第54页 |
4.2 隔震支座拉压刚度比 | 第54-55页 |
4.3 橡胶支座竖向恢复力模型的改进 | 第55-57页 |
4.3.1 橡胶隔震支座模型 | 第55-56页 |
4.3.2 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的修正 | 第56-57页 |
4.4 橡胶支座拉压刚度比取值分析 | 第57-68页 |
4.4.1 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4.4.2 地震波选取 | 第58-59页 |
4.4.3 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| 第59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 | 第70-86页 |
5.1 引言 | 第70页 |
5.2 边缘隔震支座内力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2.1 基本假定 | 第70-71页 |
5.2.2 基础并联组合隔震体系抗倾覆稳定性条件 | 第71页 |
5.2.3 边缘隔震支座受力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3 高宽比限值公式推导 | 第73-74页 |
5.4 基础并联组合隔震体系高宽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4-79页 |
5.4.1 摩擦系数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5.4.2 摩擦承压比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5.4.3 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| 第76页 |
5.4.4 自振周期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5.4.5 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5.5 组合基础隔震层设计 | 第79-83页 |
5.5.1 设计建议 | 第79-80页 |
5.5.2 设计流程 | 第80-81页 |
5.5.3 隔震支座确定 | 第81-82页 |
5.5.4 计算结果验算 | 第82-8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附录 | 第96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6页 |
附录2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