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页 |
1.4 研究的技术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4.1 地理信息系统 | 第13-15页 |
1.4.2 3S集成 | 第15页 |
1.4.3 WebGIS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4.4 网络技术 | 第16页 |
1.4.5 数据库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4.6 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技术 | 第17页 |
1.5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7-20页 |
1.6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1-25页 |
2.1 自然地理 | 第21页 |
2.2 社会经济 | 第21-22页 |
2.3 林业资源 | 第22-23页 |
2.4 林业和园林信息化建设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4.1 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4.2 园林信息化建设现状 | 第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需求分析 | 第25-30页 |
3.1 用户需求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 功能需求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2.1 空间数据服务需求 | 第26-27页 |
3.2.2 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| 第27-28页 |
3.3 数据共享需求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.1 满足数据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| 第28页 |
3.3.2 满足大数据量的要求 | 第28-29页 |
3.3.3 满足用户和应用的需求 | 第2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平台总体设计 | 第30-48页 |
4.1 主要建设内容 | 第30-31页 |
4.1.1 标准体系 | 第30页 |
4.1.2 数据体系 | 第30页 |
4.1.3 服务体系 | 第30页 |
4.1.4 运行环境体系 | 第30页 |
4.1.5 支撑业务应用 | 第30-31页 |
4.2 平台建设原则 | 第31-33页 |
4.2.1 整体性原则 | 第31页 |
4.2.2 标准化和先进性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2.3 可维护性和易扩展性原则 | 第32页 |
4.2.4 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| 第32页 |
4.2.5 方便实用性原则 | 第32页 |
4.2.6 高性能和稳定性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3 平台总体架构 | 第33-35页 |
4.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5-38页 |
4.4.1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 | 第35-36页 |
4.4.2 共享服务子系统设计 | 第36-38页 |
4.4.3 公共服务子系统设计 | 第38页 |
4.5 数据库设计 | 第38-44页 |
4.5.1 平台数据体系架构 | 第39-40页 |
4.5.2 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 | 第40页 |
4.5.3 林业和园林共享数据库设计 | 第40-42页 |
4.5.4 影像数据库设计 | 第42-43页 |
4.5.5 高程数据库设计 | 第43页 |
4.5.6 元数据库设计 | 第43-44页 |
4.6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| 第44-47页 |
4.6.1 身份验证和角色识别 | 第44页 |
4.6.2 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 | 第44-46页 |
4.6.3 病毒攻击和黑客攻击防范 | 第46-4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平台部分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| 第48-76页 |
5.1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| 第48-55页 |
5.1.1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| 第48页 |
5.1.2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部分流程 | 第48-50页 |
5.1.3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| 第50-55页 |
5.2 共享服务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| 第55-71页 |
5.2.1 业务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| 第55-63页 |
5.2.2 图形操作(GIS)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| 第63-71页 |
5.3 公共服务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| 第71-75页 |
5.3.1 公共服务子系统功能设计 | 第71页 |
5.3.2 公共服务子系统部分流程 | 第71-72页 |
5.3.3 公共服务子系统实现 | 第72-7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平台测试 | 第76-79页 |
6.1 测试目的 | 第76页 |
6.2 测试结果 | 第76-77页 |
6.2.1 功能测试结果 | 第76-77页 |
6.3 典型缺陷产生原因分析 | 第77-78页 |
6.4 测试结论 | 第7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9-80页 |
7.1 结论 | 第79页 |
7.2 讨论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