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TE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及实现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OFDM技术原理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3 峰均比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1.3.1 峰均比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3.2 OFDM系统产生峰均比的原因 | 第13-14页 |
1.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LTE系统及物理层特性 | 第16-26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LTE系统帧结构及物理资源分布 | 第16-19页 |
2.3 LTE系统中OFDM参数的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4 LTE信道及信号处理 | 第20-25页 |
2.4.1 LTE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信号处理过程 | 第20-21页 |
2.4.2 插入CRC | 第21-22页 |
2.4.3 信道编码 | 第22-23页 |
2.4.4 物理层HARQ的功能 | 第23页 |
2.4.5 比特级加扰 | 第23-24页 |
2.4.6 数据调制 | 第24页 |
2.4.7 天线映射 | 第24页 |
2.4.8 资源块映射 | 第24-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 | 第26-45页 |
3.1 限幅类峰均比抑制技术 | 第26-29页 |
3.1.1 限幅滤波抑制技术 | 第27-28页 |
3.1.2 峰值加窗抑制技术 | 第28-29页 |
3.2 有效星座图扩展类 | 第29-31页 |
3.3 概率类 | 第31-35页 |
3.3.1 PTS技术 | 第31-33页 |
3.3.2 选择性映射技术 | 第33-35页 |
3.4 子载波预留类 | 第35-37页 |
3.4.1 传统的预留子载波法 | 第35-36页 |
3.4.2 限幅预留子载波法 | 第36-37页 |
3.5 各类峰均比抑制算法的比较 | 第37-39页 |
3.6 峰值脉冲抵消PC-CFR技术 | 第39-44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峰值脉冲抵消削峰算法仿真与实现 | 第45-66页 |
4.1 LTE下行链路峰均比仿真 | 第45-49页 |
4.1.1 不同调制方式对峰均比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1.2 不同子载波数对峰均比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2 对PC-CFR算法进行仿真 | 第49-52页 |
4.3 FPGA芯片选型及开发环境介绍 | 第52-54页 |
4.4 PC-CFR算法的逻辑实现 | 第54-59页 |
4.4.1 顶层模块设计 | 第54页 |
4.4.2 PC-CFR模块 | 第54-57页 |
4.4.3 抵消脉冲模块 | 第57-59页 |
4.5 算法模块接.设计 | 第59-65页 |
4.5.1 模块接 | 第59-62页 |
4.5.2 寄存器空间 | 第62-63页 |
4.5.3 接.时序 | 第63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设计验证与测试 | 第66-76页 |
5.1 MODELSIM仿真验证 | 第66-72页 |
5.1.1 峰均比抑制门限为 5dB | 第66-68页 |
5.1.2 峰均比抑制门限为 6dB | 第68-70页 |
5.1.3 峰均比抑制门限为 7dB | 第70-72页 |
5.2 板级在线测试验证 | 第72-7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76-78页 |
6.1 本文主要内容和贡献 | 第76页 |
6.2 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