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基础理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内涵 | 第9-10页 |
二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性质 | 第10-14页 |
(一)物权说 | 第11-12页 |
(二)期待权说 | 第12页 |
(三)请求权说抑或形成权说 | 第12-14页 |
三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 | 第14-17页 |
(一)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| 第14页 |
(二)维护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| 第14-15页 |
(三)维护老股东的期待利益 | 第15页 |
(四)维护转让股东、第三人、其他股东的利益平衡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| 第17-29页 |
一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主体 | 第17-20页 |
(一)“其他股东”的范围 | 第17-18页 |
(二)瑕疵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资格 | 第18-19页 |
(三)隐名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资格 | 第19-20页 |
二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——“同等条件” | 第20-23页 |
(一)“同等条件”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(二)“同等条件”的认定标准 | 第21-22页 |
(三)股东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 | 第22-23页 |
三、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 | 第23-25页 |
(一)行使期限的起算点 | 第24页 |
(二)行使期限的长度 | 第24-25页 |
四、转让股东的通知义务 | 第25-29页 |
(一)通知的对象 | 第25-26页 |
(二)通知的方式 | 第26-27页 |
(三)通知的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效力 | 第29-37页 |
一、对第三人的效力 | 第29-33页 |
(一)无效说 | 第29-30页 |
(二)附生效条件说 | 第30-31页 |
(三)效力待定说 | 第31页 |
(四)可撤销说 | 第31-32页 |
(五)有效说 | 第32-33页 |
二、对转让股东的效力 | 第33-35页 |
(一)转让股东的“反悔权” | 第33-34页 |
(二)能否开启循环竞价机制 | 第34-35页 |
三、对优先购买权股东的效力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特殊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37-48页 |
一、继承、遗赠、赠与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37-40页 |
(一)继承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37-39页 |
(二)赠与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39页 |
(三)遗赠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39-40页 |
二、夫妻因离婚进行股权分割时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40-42页 |
(一)夫妻分割股权时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适用 | 第40-41页 |
(二)夫妻分割股权时的“同等条件” | 第41-42页 |
三、股权被强制执行时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42-45页 |
(一)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合理性 | 第42-43页 |
(二)拍卖情形下的同等价格 | 第43-44页 |
(三)《公司法》与拍卖程序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并不冲突 | 第44-45页 |
四、国有股权转让情形下的股东优先购买权 | 第45-48页 |
(一)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否需要进场交易 | 第45-46页 |
(二)国有股权的交易规则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冲突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| 第48-58页 |
一、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若干不足 | 第48-51页 |
(一)优先购买权的权利主体存在争议 | 第48-49页 |
(二)同等条件的内容规定不明确 | 第49页 |
(三)股东优先购买权滥用缺乏规范机制 | 第49-50页 |
(四)章程对优先购买权的自治界限缺乏规定 | 第50-51页 |
二、完善我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建议 | 第51-58页 |
(一)扩充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主体 | 第51-53页 |
(二)规范同等条件的要素范围和价格异议评估机制 | 第53-54页 |
(三)在股东优先购买权诉讼中引入财产担保制度 | 第54-55页 |
(四)明确章程关于优先购买权的自治界限和检验标准 | 第55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