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资料与方法 | 第13-19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13-15页 |
1.1 临床资料 | 第13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13-14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1.5 剔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6 脱落(退出)标准 | 第15页 |
1.7 中止试验标准 | 第15页 |
1.8 病例脱落与处理 | 第15页 |
2 方法 | 第15-17页 |
2.1 样本量估计 | 第15页 |
2.2 随机方法 | 第15-16页 |
2.3 对照方案 | 第16页 |
2.4 观察指标 | 第16页 |
2.5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6-17页 |
3 质量控制 | 第17页 |
4 统计学方法 | 第17-18页 |
5 技术路线图 | 第18-19页 |
结果 | 第19-23页 |
1.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| 第19页 |
2.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(NIHSS评分)比较 | 第19页 |
3.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有效率比较 | 第19-20页 |
4.两组日常行为功能(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)比较 | 第20页 |
5.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| 第20-21页 |
6.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比较 | 第21页 |
7.两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(HCY)比较 | 第21-22页 |
8.两组间血脂(TC、TG、LDL-C)水平比较 | 第22-23页 |
讨论与分析 | 第23-31页 |
1.立法依据 | 第23-24页 |
2.加味补阳还五汤的配伍机理 | 第24-27页 |
3.本试验的结果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| 第27页 |
3.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3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| 第28页 |
3.4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 | 第28页 |
3.5 血脂水平变化 | 第28-29页 |
4.加味补阳还五汤作用机制探析 | 第29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2页 |
1.结论 | 第31页 |
2.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2.1 存在的问题 | 第31页 |
2.2 今后的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5页 |
文献综述 | 第35-44页 |
1 缺血性卒中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| 第35-37页 |
2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概况 | 第37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录 | 第44-51页 |
附录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| 第44-45页 |
附录2 生命体征及试验室检查 | 第45-46页 |
附录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 | 第46-48页 |
附录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(MBI) | 第48-49页 |
附录5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