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5-26页 |
1.3.1 不同研究视角下的邻避运动研究 | 第16-23页 |
1.3.2 社会运动理论研究概述 | 第23-26页 |
1.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4.1 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26-2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5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邻避运动困境与社会运动分析模型 | 第29-44页 |
2.1 邻避及邻避困境 | 第29-34页 |
2.1.1 邻避运动的内涵 | 第29-30页 |
2.1.2 中国的邻避运动 | 第30-33页 |
2.1.3 中国邻避运动的发生模式 | 第33-34页 |
2.2 社会运动与邻避运动 | 第34-35页 |
2.3 变迁、话语、结构——社会运动分析框架的构建 | 第35-44页 |
2.3.1 变迁 | 第36-39页 |
2.3.2 结构 | 第39-42页 |
2.3.3 话语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社会运动综合分析框架下的邻避运动 | 第44-56页 |
3.1 变迁——邻避运动的发生动因 | 第44-47页 |
3.1.1 政治动因:认知的解放和文化重构——民主权利和民主文化的不断深入 | 第44页 |
3.1.2 心理动因:相对剥夺感——“为什么偏偏要建在我家门前” | 第44-45页 |
3.1.3 人口动因:城市中人的因素——公民群体的自主联合和精英带动 | 第45-47页 |
3.1.4、经济和科技动因:可利用资源和机会的增加——媒体开放、政府开明 | 第47页 |
3.2 结构——邻避运动的发生机制 | 第47-50页 |
3.2.1 邻避运动的社会动员:组织动员、空间动员、外部动员 | 第47-48页 |
3.2.2 国家性质、合法性对邻避运动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 话语——邻避运动的策略 | 第50-53页 |
3.3.1 公民行动策略:话语的塑造、情感的表达、媒体的利用 | 第50-52页 |
3.3.2 国家应对方式:从故意忽视、制止到协商听证会、专家座谈再到公众参与、官方妥协、项目停建 | 第52-53页 |
3.4 邻避运动中行动者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53-56页 |
第四章 邻避运动的治理之策 | 第56-62页 |
4.1 畅通群众表达渠道,重视公民参与 | 第57-58页 |
4.2 改善国家社会关系,巩固政权合法性 | 第58-59页 |
4.3 分类处理事件,重视民众情感 | 第59-60页 |
4.4 壮大公民社会,发挥环保NGO作用 | 第60-62页 |
结束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1-7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