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17页 |
1.4.2 难点 | 第17-18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1 蓝色经济 | 第18页 |
2.1.1 蓝色经济的概念 | 第18页 |
2.1.2 蓝色经济区的产生及内涵 | 第18页 |
2.2 蓝色旅游 | 第18-19页 |
2.2.1 蓝色旅游和滨海旅游的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2.2 蓝色旅游和滨海旅游的比较分析 | 第19页 |
2.3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3.1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指标 | 第19-20页 |
2.3.2 乘数理论 | 第20页 |
2.3.3 旅游卫星账户指标体系测算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.4 SWOT 分析 | 第21页 |
2.3.5 旅游业贡献率研究的主要工具 | 第21-22页 |
3 蓝色经济背景下青岛市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| 第22-31页 |
3.1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| 第22-23页 |
3.2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| 第23-27页 |
3.2.1 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3.2.2 青岛市“十二五”中期盘点 | 第26-27页 |
3.3 青岛市发展蓝色旅游业 SWOT 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3.1 优势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.2 劣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3 机会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4 威胁分析 | 第31页 |
4 蓝色旅游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| 第31-49页 |
4.1 蓝色经济与蓝色旅游的关系 | 第31-33页 |
4.1.1 蓝色经济区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| 第31-32页 |
4.1.2 蓝色旅游对区域经济具有带动作用 | 第32页 |
4.1.3 构建蓝色旅游新体系,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 | 第32-33页 |
4.2 蓝色旅游对青岛经济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| 第33-35页 |
4.2.1 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 | 第34页 |
4.2.2 蓝色旅游产业创汇作用 | 第34页 |
4.2.3 有利于货币资金回笼,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| 第34页 |
4.2.4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| 第34-35页 |
4.2.5 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3 蓝色旅游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效应分析 | 第35-48页 |
4.3.1 蓝色旅游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收入效应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3.2 蓝色经济背景下旅游对财税的贡献率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3.3 蓝色旅游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创汇效应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4 蓝色旅游对青岛市社会就业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3.5 蓝色旅游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其他效应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4 蓝色旅游的微观经济效应 | 第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制约青岛发展蓝色旅游业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| 第49-55页 |
5.1 制约因素 | 第49-51页 |
5.1.1 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 | 第49页 |
5.1.2 大旅游格局尚未有效形成 | 第49-50页 |
5.1.3 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| 第50-51页 |
5.1.4 蓝色旅游人才短缺 | 第51页 |
5.2 提升青岛市蓝色旅游经济效益的相关建议 | 第51-55页 |
5.2.1 确定合理的市场细分标准 | 第51-52页 |
5.2.2 提高蓝色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差异度 | 第52-53页 |
5.2.3 提高蓝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| 第53页 |
5.2.4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,打好文化牌 | 第53-54页 |
5.2.5 建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政府协调机制 | 第54-55页 |
6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