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害论文--侵(传)染性病害论文

两个玉米纹枯病病原诱导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鉴定

符号说明第4-10页
中文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1. 前言第14-32页
    1.1 玉米纹枯病第15页
    1.2 玉米纹枯病病原种类及其融合群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纹枯病病原菌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纹枯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性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纹枯病菌的侵染循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纹枯病菌寄主抗病机制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纹枯病抗性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玉米纹枯病抗性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玉米纹枯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玉米抗纹枯病分子调控研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其他作物纹枯病抗性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1.5 植物启动子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1 转录起始位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2 TATA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3 CAAT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.4 其它启动子作用元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1 组成型启动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2 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3 诱导型启动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3.1 病原菌诱导表达启动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3.2 其他类型诱导启动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4 特殊类型启动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4.1 双向启动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.4.2 可变启动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1 启动子预测工具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2 启动子的克隆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 病原诱导启动子的研究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.1 瞬时表达分析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.2 稳定表达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.3 突变分析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3.3.4 凝胶阻滞技术第31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1-32页
2. 材料与方法第32-38页
    2.1 水稻、玉米及烟草品种第32页
    2.2 菌株和载体第32页
    2.3 启动子全长和缺失序列的获得以及载体构建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启动子序列的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启动子序列的克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启动子序列克隆引物的设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启动子序列的扩增体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PCR产物的切胶回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空载体、目的片段的酶切及纯化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连接产物的热激转化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质粒的提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质粒的电击转化第35页
    2.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全长启动子的水稻遗传转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启动子瞬时表达系统第36页
    2.5 转基因植株阳性检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0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PCR阳性检测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GUS染色第36-37页
    2.6 纹枯病菌接种与调查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纹枯病菌接种水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纹枯病菌接种烟草激发报告基因表达第37页
    2.7 GUS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2.8 GFP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第38页
3. 结果与分析第38-53页
    3.1 GRMZM2G127328基因启动子的功能研究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P_(GRMZM2G127328)启动子的结构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P_(GRMZM2G127328)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P_(GRMZM2G127328)转基因水稻的阳性鉴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P_(GRMZM2G127328)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P_(GRMZM2G127328)的病原诱导表达模式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P_(GRMZM2G127328)病原诱导核心区域的鉴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P_(GRMZM2G127328)病原诱导核心元件的鉴定第44-45页
    3.2 GRMZM2G169240基因启动子的功能研究第45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_(GRMZM2G169240)启动子的结构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P_(GRMZM2G169240)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_(GRMZM2G169240)转基因水稻阳性鉴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P_(GRMZM2G169240)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P_(GRMZM2G169240)的病原诱导表达模式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P_(GRMZM2G169240)病原诱导核心区域的鉴定第49-53页
4. 讨论第53-56页
    4.1 玉米纹枯病抗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不同调控途径第53-54页
    4.2 GT-1可能介导保守的病原菌响应途径第54页
    4.3 玉米纹枯病菌可能存在保守的致病机理第54页
    4.4 本研究启动子和调控元件的应用前景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附录第64-71页
    附录1: 常规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64-71页
    附录2: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苹果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--以山东省栖霞市苹果低温冻害为例
下一篇:两种水栽方式及其水旱轮作对设施土壤性质影响的差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