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选题目的、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2.1 盐碱尘暴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2.2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2.3 云检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思路、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4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| 第22-48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35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2-24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24-25页 |
2.1.3 气候特征 | 第25-29页 |
2.1.4 水文特征 | 第29-35页 |
2.2 数据预处理 | 第35-47页 |
2.2.1 MODIS 影像介绍 | 第35-38页 |
2.2.2 影像预处理 | 第38-4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盐碱尘暴源区盐渍化动态变化 | 第48-63页 |
3.1 原理与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2 盐渍化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| 第50-54页 |
3.2.1 2013 年 5 月、8 月、10 月盐渍化空间分布规律 | 第50-52页 |
3.2.2 2013 年 5-10 月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及成因 | 第52-53页 |
3.2.3 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对盐碱尘暴的贡献 | 第53-54页 |
3.3 样品分析 | 第54-62页 |
3.3.1 样品采集与测定 | 第55页 |
3.3.2 土壤样品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3.3 大气降尘分析 | 第58-6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| 第63-67页 |
4.1 原理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4.2 结论与讨论 | 第6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五章 云检测及盐碱尘气溶胶信息提取 | 第67-81页 |
5.1 原理与方法 | 第68-72页 |
5.1.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| 第68页 |
5.1.2 云检测 | 第68-70页 |
5.1.3 气溶胶反演 | 第70-72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9页 |
5.2.1 3月7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| 第72-74页 |
5.2.2 3月9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| 第74-76页 |
5.2.3 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 | 第76-78页 |
5.2.4 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3 结论与讨论 | 第79-8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六章 基于 HYSPLIT 模式的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| 第81-86页 |
6.1 HYSPLIT 模型简介 | 第81页 |
6.2 降尘收集月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| 第81-82页 |
6.3 典型盐碱尘暴发生前后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| 第82-84页 |
6.4 盐碱尘运移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4-85页 |
6.5 博州地区盐碱尘暴运移路径 | 第85页 |
本章总结 | 第85-8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9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86-87页 |
7.1.1 盐渍化动态变化 | 第86页 |
7.1.2 盐碱尘暴波段信息提取 | 第86页 |
7.1.3 云检测及气溶胶反演 | 第86-87页 |
7.1.4 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| 第87页 |
7.2 特色与创新 | 第87页 |
7.3 不足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5页 |
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