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NPP 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| 1.2.1 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NPP 研究应用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1.3.3 论文组织 | 第16-17页 |
| 2 CASA 模型构建与算法 | 第17-22页 |
| 2.1 CASA 模型介绍 | 第17-18页 |
| 2.2 CASA 模型算法 | 第18-22页 |
| 2.2.1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( APAR )的估算 | 第18-20页 |
| 2.2.2 光能利用率的计算 | 第20-22页 |
|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| 第22-30页 |
| 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4页 |
| 3.1.1 地理位置 | 第22页 |
| 3.1.2 地貌格局 | 第22-23页 |
| 3.1.3 气候特征 | 第23页 |
| 3.1.4 土壤分布 | 第23-24页 |
| 3.1.5 森林资源 | 第24页 |
| 3.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| 第24-30页 |
| 3.2.1 植被指数数据 | 第24-25页 |
| 3.2.2 降水与气温数据 | 第25-26页 |
| 3.2.3 太阳总辐射数据 | 第26-27页 |
| 3.2.4 植被类型数据 | 第27-28页 |
| 3.2.5 模型验证数据 | 第28-30页 |
| 4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0-42页 |
| 4.1 模型结果验证 | 第30-31页 |
| 4.2 赣江流域植被 NPP 空间分布 | 第31-32页 |
| 4.3 不同植被类型 NPP 分布特征 | 第32页 |
| 4.4 赣江流域植被 NPP 时间变化 | 第32-38页 |
| 4.4.1 植被 NPP 年际变化 | 第32-34页 |
| 4.4.2 季节变化 | 第34-36页 |
| 4.4.3 不同植被类型 NPP 月变化 | 第36-38页 |
| 4.5 植被 NPP 与气温、降水的相关性 | 第38-42页 |
| 4.5.1 植被 NPP 与气温的相关性 | 第39-40页 |
| 4.5.2 植被 NPP 与降水的相关性 | 第40-42页 |
| 5.总结与展望 | 第42-46页 |
| 5.1 研究工作总结 | 第42-43页 |
| 5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43-45页 |
| 5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45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