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--大气评价论文

严寒地区农宅和城市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4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来源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2-14页
第2章 测试研究方法第14-21页
    2.1 调查目的第14页
    2.2 调查方案第14页
    2.3 调查对象第14-17页
    2.4 测试参数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室内空气污染物以及来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测试参数选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测试参数标准值转换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测点布置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测试仪器第19页
    2.5 主观调查第19-20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3章 农宅室内空气环境评价第21-36页
    3.1 测试目的第21页
    3.2 测试过程第21页
    3.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3.4 灰色关联对农宅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评价标准序列的建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测试数据的处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严寒地区农宅室内空气品质的灰色综合评价第24-26页
    3.5 模糊性综合评判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各单项评价指标的量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各单项指标的隶属函数的构造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农宅室内空气品质的模糊性综合评判第27-28页
    3.6 农宅室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9-32页
    3.7 村镇建筑室内环境评价软件界面的设计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软件界面的设计原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软件界面的设计第33-35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4章 严寒地区城市住宅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第36-54页
    4.1 研究目的第36页
    4.2 样本选择第36页
    4.3 测试过程第36-37页
    4.4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可吸入颗粒物(PM_(2.5))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可吸入颗粒物(PM_(10))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甲醛(HCHO)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一氧化碳(CO)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二氧化碳(CO_2)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氮氧化物(NO_X)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二氧化硫(SO_2)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氨气(NH_3)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9 总挥发性有机物(TVOC)第41-42页
    4.5 做饭对住宅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4.6 新装修住宅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4.7 主观调查结果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4.8 相关性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4.9 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比较第49-52页
    4.10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5章 严寒地区城市办公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第54-66页
    5.1 研究目的第54页
    5.2 样本选择第54页
    5.3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可吸入颗粒物(PM_(2.5))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可吸入颗粒物(PM_(10))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甲醛(HCHO)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一氧化碳(CO)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二氧化碳(CO_2)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氮氧化物(NO_X)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二氧化硫(SO_2)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氨气(NH_3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9 总挥发性有机物(TVOC)第59-60页
    5.4 主观调查结果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5.5 相关性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结论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2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附录1 办公建筑主观调查表第75-76页
附录2 住宅主观调查表第76-77页
附录3 村镇建筑室内环境参数重要性调查表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污泥基活性炭对垃圾渗滤液MBR处理单元的试验研究
下一篇:基于灰色-AHP法的绿色村镇综合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