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造旧砂双质体振动再生设备的设计及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粘土/树脂混合旧砂再生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1.2 旧砂再生的意义 | 第14页 |
1.1.3 双质体机械系统的概念及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2 旧砂再生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18页 |
1.2.1 旧砂再生技术的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2.2 旧砂再生已取得的成果简述 | 第16页 |
1.2.3 旧砂再生发展趋势 | 第16-17页 |
1.2.4 粘土混合旧砂特点及再生工艺 | 第17-18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机械振动及振动旧砂再生理论分析 | 第21-29页 |
2.1 机械振动及应用 | 第21-22页 |
2.1.1 机械振动概述 | 第21页 |
2.1.2 机械振动的分类及应用 | 第21-22页 |
2.2 振动旧砂再生机理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 振动旧砂再生设备结构及结构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3.1 振动破碎式再生机 | 第23-26页 |
2.3.2 振动研磨式再生机 | 第26-27页 |
2.3.3 振动机构分析 | 第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双质体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 | 第29-43页 |
3.1 双质体机械振动系统 | 第29-30页 |
3.1.1 双质体机械振动系统的概念及模型 | 第29页 |
3.1.2 双质体机械振动动力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2 双质体振动结构特性 | 第30-32页 |
3.2.1 亚共振原理分析 | 第30页 |
3.2.2 亚共振结构特性 | 第30-32页 |
3.3 隔振单元系统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 振动机械运动学参数及动力学参数 | 第33-35页 |
3.4.1 振动机械运动学参数 | 第33-34页 |
3.4.2 振动机械动力学参数 | 第34-35页 |
3.5 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5.1 二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计算 | 第36-37页 |
3.5.2 二自由度系统的振幅计算 | 第37-38页 |
3.6 双质体振动系统的应用及结构分析 | 第38-42页 |
3.7 本章小节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双质体亚共振振动旧砂再生机的设计 | 第43-67页 |
4.1 概述 | 第43-45页 |
4.2 双质体振动旧砂再生试验机各部分的设计 | 第45-55页 |
4.2.1 筒体的设计 | 第45-48页 |
4.2.2 支撑架的设计 | 第48页 |
4.2.3 下质体的设计 | 第48-49页 |
4.2.4 基础架的设计 | 第49页 |
4.2.5 中心振源的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2.6 振动电机的选择 | 第50-52页 |
4.2.7 弹簧的选择 | 第52-55页 |
4.3 设备机械参数的理论值 | 第55-57页 |
4.3.1 设备固有频率的计算 | 第55-56页 |
4.3.2 设备振幅的理论值 | 第56-57页 |
4.3.3 设备加速度的理论值 | 第57页 |
4.3.4 本节小结 | 第57页 |
4.4 双质体振动旧砂再生试验机的试运行 | 第57-58页 |
4.5 双质体振动旧砂再生试验机的性能测试 | 第58-65页 |
4.5.1 检测目的 | 第58页 |
4.5.2 检测方法 | 第58-60页 |
4.5.3 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60-64页 |
4.5.4 测试小结 | 第64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铸造旧砂振动再生工艺试验 | 第67-95页 |
5.1 粘土再生砂的质量要求及性能测量方法 | 第67-69页 |
5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69页 |
5.3 振动电机激振力的选择 | 第69-71页 |
5.4 满载与未满载时旧砂再生实验 | 第71-72页 |
5.4.1 实验目的 | 第71页 |
5.4.2 实验条件 | 第71页 |
5.4.3 实验过程及结果 | 第71-72页 |
5.5 介质对旧砂再生效果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5.1 实验目的 | 第73页 |
5.5.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6 设备设计除尘装置对旧砂再生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6.1 实验目的 | 第75页 |
5.6.2 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| 第75-76页 |
5.7 风选实验 | 第76-77页 |
5.7.1 实验目的 | 第76页 |
5.7.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8 中心振源对旧砂再生的影响及优化实验 | 第77-81页 |
5.8.1 有无中心振源的对比实验 | 第78-79页 |
5.8.2 中心振源悬挂方式对旧砂再生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5.8.3 中心振源不同振动状态对旧砂再生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5.9 再生时间对旧砂再生效果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5.10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| 第83-88页 |
5.10.1 实验目的 | 第83-84页 |
5.10.2 实验因子水平的确定 | 第84页 |
5.10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4-88页 |
5.11 新砂、旧砂、再生砂表面形貌对比 | 第88-90页 |
5.12 强度试验 | 第90-92页 |
5.12.1 实验目的 | 第90-91页 |
5.12.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13 经济成本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14 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双质体振动旧砂再生机用于生产的参数确定 | 第95-101页 |
6.1 振动旧砂再生机的优化 | 第95-96页 |
6.2 筒体计算 | 第96-97页 |
6.3 振动电机的型号选择 | 第97页 |
6.4 弹簧的选择 | 第97-99页 |
6.5 设备机械参数的理论值 | 第99-10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5页 |
7.1 结论 | 第101-103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03页 |
7.3 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附录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