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18页 |
一、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8-26页 |
1 中药药性理论与经验鉴别 | 第18-19页 |
·中药药性理论 | 第18页 |
·中药的经验鉴别 | 第18-19页 |
2 黄芪研究概述 | 第19-24页 |
·性状特征 | 第20页 |
·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的本草考证 | 第20-21页 |
·黄芪的质量评价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黄芪的药理研究 | 第23-24页 |
3 豆腥味研究概述 | 第24-26页 |
·LOX及其同工酶研究 | 第24-25页 |
·HPL及其同工酶研究 | 第25页 |
·豆腥味物质的化学检测研究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黄芪豆腥味的生化基础研究-脂肪氧合酶提取及影响酶活因素的研究 | 第26-34页 |
1 试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26页 |
·仪器 | 第26-2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黄芪中LOX活性检查研究 | 第27页 |
·黄芪LOX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27页 |
·最佳酶促反应体系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·黄芪LOX酶学性质研究 | 第28-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黄芪LOX活性确定 | 第29页 |
·黄芪LOX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·黄芪LOX酶促反应体系的确定 | 第30页 |
·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浑源黄芪LOX活性影响 | 第30-33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与黄芪豆腥味产生有关酶谱与活性研究 | 第34-42页 |
1 试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34-35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·试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| 第34-3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黄芪LOX同工酶的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黄芪脂过氧化物裂解酶(HPL)的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黄芪LOX及HPL粗酶液中蛋白含量测定 | 第37页 |
·黄芪药材中水分、粗脂肪测定 | 第3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黄芪LOX同工酶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黄芪脂过氧化物裂解酶(HPL)研究 | 第38-39页 |
·黄芪LOX及HPL粗酶液中蛋白含量测定 | 第39-40页 |
·黄芪药材中水分、粗脂肪测定 | 第40-41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黄芪豆腥味物质化学表征-正己醛含量测定及与LOX活性关联性研究 | 第42-47页 |
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2 测定方法与结果 | 第42-46页 |
·黄芪豆腥味物质检测 | 第42-46页 |
·黄芪LOX活性测定 | 第46页 |
·黄芪中豆腥味(正己醛含量)与LOX活性相关性考察 | 第46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黄芪豆腥味与药材品质关联性探讨 | 第47-60页 |
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·试剂 | 第47页 |
·仪器 | 第47-48页 |
2 方法与结果 | 第48-52页 |
·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| 第48-49页 |
·黄芪多糖的含量测定 | 第49-50页 |
·黄芪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·黄芪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| 第50-51页 |
·黄芪水分、干物质及粗脂肪含量测定 | 第51页 |
·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 | 第51-5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8页 |
·黄芪中正己醛和非挥发性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成分相关性分析 | 第53-58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58-60页 |
·黄芪药材中正己醛与非挥发性成分含量分析 | 第58页 |
·黄芪药材有效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8页 |
·黄芪药材样品间及各指标成分聚类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黄芪质量评价的各指标成分含量关联性研究 | 第59-60页 |
第七章 不同豆腥味黄芪药材主要药效学比较研究 | 第60-72页 |
1 仪器与试剂 | 第60-61页 |
·仪器 | 第60页 |
·药品与试剂 | 第60-61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6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61-62页 |
·黄芪水煎剂的制备 | 第61页 |
·动物分组和给药 | 第61页 |
·游泳劳损"气虚"模型 | 第61页 |
·补气、抗疲劳指标的测定 | 第61-62页 |
·免疫指标测定 | 第62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6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62-69页 |
·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| 第63页 |
·对小鼠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对小鼠全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对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69-72页 |
·模型症状观察 | 第69页 |
·补气、抗疲劳指标观察 | 第69-70页 |
·免疫指标观察 | 第70-71页 |
·药效学综合比较 | 第71-72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6页 |
附录 | 第7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9页 |
硕士期间参与的工作与完成论文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