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图表清单 | 第8-10页 |
注释表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页 |
1.2 三相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输出滤波器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2.3 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1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| 第16页 |
1.3.2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滤波器磁集成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策略 | 第19-31页 |
2.1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主电路拓扑及工作原理 | 第19-29页 |
2.1.1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拓扑及工作模态分析 | 第19-23页 |
2.1.2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1.3 静止坐标系下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低频数学模型 | 第24-25页 |
2.1.4 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低频数学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1.5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 | 第26-28页 |
2.1.6 半周期工作模式的控制方式和防过零畸变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 控制系统的闭环设计 | 第29-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系统设计 | 第31-40页 |
3.1 设计指标 | 第31-32页 |
3.2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硬件设计 | 第32-37页 |
3.2.1 主电路器件选取 | 第32页 |
3.2.2 LCL 滤波器参数设计 | 第32-35页 |
3.2.3 直流侧电容的选取 | 第35-37页 |
3.3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7-39页 |
3.3.1 主程序和 PWM 程序设计 | 第37-38页 |
3.3.2 通信模块中断设计 | 第38页 |
3.3.3 保护程序设计 | 第38页 |
3.3.4 缓起动 | 第38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三相双降压逆变器的磁集成技术 | 第40-54页 |
4.1 桥臂输出侧电感异名端相连完全耦合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1.1 全周期工作模式下异名端相连完全耦合 | 第40-41页 |
4.1.2 半周期工作模式下异名端相连完全耦合 | 第41-43页 |
4.2 桥臂输出侧电感同名端相连完全耦合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2.1 全周期工作模式下同名端相连完全耦合 | 第43-45页 |
4.2.2 半周期工作模式下同名端相连完全耦合 | 第45页 |
4.3 桥臂输出侧电感同名端相连不完全耦合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.1 全周期工作模式下同名端相连不完全耦合 | 第45-46页 |
4.3.2 半周期工作模式下同名端相连不完全耦合 | 第46页 |
4.4 桥臂输出侧电感采用两磁芯四绕组方式集成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4.1 全周期工作模式下两磁芯四绕组集成 | 第46-48页 |
4.4.2 半周期工作模式下两磁芯四绕组集成 | 第48-49页 |
4.4.3 两磁芯四绕组集成的耦合电感等效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5 电感耦合方式的比较 | 第50-53页 |
4.5.1 磁件大小的比较 | 第50-53页 |
4.5.2 滤波效果的比较 | 第5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4-66页 |
5.1 仿真分析 | 第54-60页 |
5.2 实验验证 | 第60-6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7页 |
6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66页 |
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完成的项目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