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肿瘤学论文--神经系肿瘤论文--颅内肿瘤及脑肿瘤论文

肿瘤穿透肽介导的神经胶质瘤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目录第9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第13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肿瘤靶向的生理学基础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靶向多肽的筛选: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17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第一代单功能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第二代双功能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第三代肿瘤穿透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4 第四代智能化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5 第五代 D 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多肽介导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优势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递药系统的缺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多肽介导递药系统的总结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神经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8 NEUROPILIN-1 受体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9 肿瘤穿透肽 RGERPPR第30页
    1.3 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及目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31-32页
第二章 肿瘤穿透肽 RGE 合成及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第32-42页
    2.1 DSPE-PEG-RGERPPR 的合成及表征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与仪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仪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肿瘤穿透肽 C-RGERPPR 的合成与表征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DSPE-PEG-RGERPPR 的合成与表征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结果与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C-RGERPPR 的表征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DSPE-PEG-RGERPPR 的表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小结第36页
    2.2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与仪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材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仪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方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制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表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结果与讨论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粒度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外观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脂质体的包封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RGE-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泄漏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小结第41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三章 RGE-脂质体的体内外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第42-52页
    3.1 RGE-脂质体的体外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与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材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肿瘤细胞培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细胞摄取实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3 流式细胞术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结果与讨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1 细胞摄取荧光图片与流式细胞结果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小结第45页
    3.2 RGE-脂质体的体内神经胶质瘤靶向性评价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与仪器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材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神经胶质瘤裸鼠动物模型构建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RGE-脂质体体内近红外活体荧光成像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结果与讨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RGE-脂质体体内肿瘤靶向性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小结第50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四章 RGE-阿霉素脂质体的抗神经胶质瘤活性评价第52-61页
    4.1 RGE-阿霉素脂质体体外抗神经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材料与仪器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仪器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方法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细胞培养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给药方案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结果与讨论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小结第58页
    4.2 RGE-阿霉素脂质体的体内抗神经胶质瘤活性评价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与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材料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方法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神经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给药方案与疗效观察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结果与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小结第60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 RGE-脂质体的肿瘤穿透性能评价第61-68页
    5.1 RGE-脂质体的肿瘤穿透性能评价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材料与仪器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材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仪器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方法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1 神经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2 给药方案和免疫荧光试验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结果与讨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小结第67页
    5.2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六章 结束语第68-70页
    6.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68-69页
    6.2 后续研究工作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3页
致谢第73-7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已申请的专利第75-76页
附件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ymbolism in James Joyces Short Stories
下一篇: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妇科病床安排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