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10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0-12页 |
1.3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| 第14-22页 |
2.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| 第14-15页 |
2.1.1 迈克尔·波特五种竞争力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2 SWOT 分析法 | 第15页 |
2.2 市场细分、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(STP) | 第15-16页 |
2.3 营销策略组合 | 第16-18页 |
2.4 国际市场营销 | 第18-19页 |
2.5 跨国公司在华营销策略 | 第19-22页 |
第3章 MO 机床公司在华营销策略演变及现状 | 第22-28页 |
3.1 MO 机床公司及其在华发展概况 | 第22-24页 |
3.1.1 MO 机床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 | 第22-23页 |
3.1.2 MO 机床公司在中国市场表现 | 第23-24页 |
3.2 MO 机床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的演变过程 | 第24-25页 |
3.3 MO 机床公司在华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3.3.1 高端的目标市场日益受到中外竞争对手的威胁 | 第25-26页 |
3.3.2 标准化的产品策略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 | 第26页 |
3.3.3 定价方式简单、价格过高 | 第26-27页 |
3.3.4 经销商恶性竞争,促销手段单一,影响企业效益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MO 机床公司在华营销环境分析 | 第28-34页 |
4.1 MO 机床公司宏观环境分析(PEST 模型) | 第28-29页 |
4.2 MO 机床公司行业市场特征分析 | 第29-31页 |
4.2.1 主要竞争者 | 第29-30页 |
4.2.2 潜在竞争者 | 第30页 |
4.2.3 替代品威胁 | 第30-31页 |
4.2.4 买方和卖方议价能力 | 第31页 |
4.3 MO 机床公司的 SWOT 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3.1 MO 机床公司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4.3.2 MO 机床公司的劣势 | 第32页 |
4.3.3 市场威胁 | 第32页 |
4.3.4 市场机会 | 第32-34页 |
第5章 MO 机床公司在华目标市场的调整 | 第34-39页 |
5.1 国内外机床市场的基本情况 | 第34-36页 |
5.1.1 国际机床市场的基本情况 | 第34-35页 |
5.1.2 中国机床市场的基本情况 | 第35-36页 |
5.2 MO 机床公司产品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分析 | 第36-37页 |
5.3 MO 机床公司产品目标市场的再定位 | 第37-39页 |
5.3.1 保持在汽车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| 第37-38页 |
5.3.2 继续渗透高端机械制造市场 | 第38页 |
5.3.3 寻机进入中低端机床市场 | 第38-39页 |
第6章 MO 机床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的完善 | 第39-52页 |
6.1 MO 机床公司的产品策略(Products)——产品和品牌的组合 | 第39-43页 |
6.1.1 打造中低端市场的本土化品牌 | 第39-40页 |
6.1.2 提高产品性价比 | 第40-41页 |
6.1.3 提供“量体裁衣”的产品和服务 | 第41-43页 |
6.2 MO 机床公司的价格策略(Price) | 第43-46页 |
6.2.1 整体品牌定价 | 第43-44页 |
6.2.2 新产品定价 | 第44-46页 |
6.3 MO 机床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(Place) | 第46-48页 |
6.3.1 合理选择和定位地区经销商与公司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6.3.2 建立完善的区域划分销售体系 | 第47-48页 |
6.4 MO 机床公司的促销策略(Promotion) | 第48-50页 |
6.4.1 重视广告媒体 | 第48-49页 |
6.4.2 主持开展专题技术研讨会 | 第49页 |
6.4.3 参加重要展会 | 第49页 |
6.4.4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 | 第49-50页 |
6.5 MO 机床公司的人员策略(People) | 第50-52页 |
6.5.1 重视对销售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| 第50-51页 |
6.5.2 健全销售人员激励机制 | 第51-52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