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2.3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 论文创新点不足之处 | 第14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2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国内外形势 | 第17-26页 |
2.1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国内形势 | 第17-23页 |
2.1.1 西化制度理想的破灭 | 第17-20页 |
2.1.2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| 第20-22页 |
2.1.3 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| 第22页 |
2.1.4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| 第22页 |
2.1.5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| 第22-23页 |
2.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国际背景 | 第23-26页 |
2.2.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| 第23-24页 |
2.2.2 一战的爆发和巴黎和会的失败 | 第24页 |
2.2.3 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 | 第24-26页 |
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| 第26-34页 |
3.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因素 | 第26-29页 |
3.1.1 中国内在变革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 | 第26页 |
3.1.2 大众传媒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 | 第26-28页 |
3.1.3 知识分子的宣传促进作用 | 第28-29页 |
3.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基础 | 第29-34页 |
3.2.1 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 | 第29-30页 |
3.2.2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| 第30-32页 |
3.2.3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包容 | 第32-34页 |
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| 第34-40页 |
4.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 | 第34-37页 |
4.1.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论基石 | 第34-37页 |
4.1.2 五四运动的革命要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| 第37页 |
4.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| 第37-40页 |
4.2.1 由日本传入中国 | 第37-38页 |
4.2.2 由法国传入中国 | 第38-39页 |
4.2.3 由苏俄传入中国 | 第39-40页 |
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| 第40-49页 |
5.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5.1.1 加深对封建、帝国主义两座大山的认识 | 第40-42页 |
5.1.2 知识分子自我认知的转变 | 第42-43页 |
5.2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| 第43-46页 |
5.2.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彻底转变群众的观念 | 第43-44页 |
5.2.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五四运动发展 | 第44-45页 |
5.2.3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政治领域发展提供指导 | 第45-46页 |
5.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成果 | 第46-49页 |
5.3.1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| 第46-47页 |
5.3.2 发行刊物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 | 第47页 |
5.3.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| 第47-49页 |
6 结论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