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秦岭镰子沟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探讨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1-14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1.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18-23页 |
2.1 区域地层 | 第18-20页 |
2.1.1 太古界太华群 | 第18-19页 |
2.1.2 中元古界 | 第19-20页 |
2.1.3 第四系 | 第20页 |
2.2 构造 | 第20-21页 |
2.2.1 褶皱 | 第20页 |
2.2.2 断裂 | 第20-21页 |
2.3 岩浆活动 | 第21-22页 |
2.4 区域矿产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3-31页 |
3.1 矿体产出特征与规模 | 第24-25页 |
3.2 矿石特征 | 第25-28页 |
3.2.1 矿石类型 | 第25页 |
3.2.2 矿石物质组成 | 第25-26页 |
3.2.3 矿石结构构造 | 第26-28页 |
3.3 围岩蚀变 | 第28-29页 |
3.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矿物组成和金的赋存状态 | 第31-46页 |
4.1 样品采集与测试 | 第31页 |
4.2 矿物组成 | 第31-43页 |
4.2.1 自然元素 | 第31-32页 |
4.2.2 硫化物及硫盐 | 第32-33页 |
4.2.3 碲化物 | 第33-35页 |
4.2.4 氧化物及含氧盐类 | 第35-43页 |
4.3 金的赋存状态 | 第43页 |
4.4 矿物组合与生成顺序 | 第43-46页 |
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6-76页 |
5.1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6-53页 |
5.1.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| 第46页 |
5.1.2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46-49页 |
5.1.3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9-50页 |
5.1.4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50-53页 |
5.2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3-60页 |
5.2.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| 第53页 |
5.2.2 流体包裹体类型 | 第53-55页 |
5.2.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盐度 | 第55-57页 |
5.2.4 流体包裹体密度、压力及成矿深度计算 | 第57-59页 |
5.2.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60-76页 |
5.3.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| 第60页 |
5.3.2 氢-氧同位素 | 第60-63页 |
5.3.3 硫同位素 | 第63-66页 |
5.3.4 铅同位素 | 第66-71页 |
5.3.5 稀有气体同位素 | 第71-76页 |
第6章 矿床成因探讨 | 第76-87页 |
6.1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| 第76-80页 |
6.1.1 成矿流体来源 | 第76-77页 |
6.1.2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77-80页 |
6.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| 第80-83页 |
6.2.1 成矿流体性质和成分 | 第80-81页 |
6.2.2 逸度 | 第81-83页 |
6.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探讨 | 第83-87页 |
6.3.1 矿质沉淀过程 | 第83-85页 |
6.3.2 成矿模式 | 第85-87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9页 |
附录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