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21页 |
1.1 多孔碳材料 | 第12页 |
1.2 多孔碳材料孔隙结构的调控 | 第12-13页 |
1.2.1 物理活化法 | 第12页 |
1.2.2 化学活化法 | 第12-13页 |
1.2.3 软模板法 | 第13页 |
1.2.4 硬模板法 | 第13页 |
1.3 中空多孔碳球 | 第13-15页 |
1.3.1 中空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4 无定型碳相转变 | 第15-16页 |
1.4.1 催化剂种类 | 第15-16页 |
1.5 超级电容器 | 第16-18页 |
1.5.1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5.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| 第18页 |
1.6 燃料电池 | 第18-19页 |
1.6.1 催化剂分类及现状 | 第19页 |
1.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2 微孔碳/少层石墨烯异质结的构建、结构优化与电化学储能 | 第21-41页 |
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1页 |
2.2 实验步骤 | 第21-23页 |
2.2.1 聚苯乙烯-二乙烯基苯(PS-DVB)微球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2.2.2 超细Fe基催化剂在前驱体中的负载 | 第22页 |
2.2.3 微孔碳/少层石墨烯异质结的构建 | 第22页 |
2.2.4 异质结微孔碳层的化学蚀刻 | 第22-23页 |
2.2.5 HCS20-D的蚀刻 | 第23页 |
2.3 样品的表征 | 第23-24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0页 |
2.5 小结 | 第40-41页 |
3 异质结薄壁多级孔中空碳球的制备、结构表征与电化学储能 | 第41-59页 |
3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过程 | 第42-43页 |
3.2.1 聚苯乙烯-二乙烯基苯(PS-DVB)微球的制备 | 第42页 |
3.2.2 空心PS-DVB胶囊的制备 | 第42页 |
3.2.3 中空聚苯乙烯-二乙烯基苯胶囊壳构建孔结构 | 第42页 |
3.2.4 在HHPC-D的孔隙中FeCl_3的原位沉积 | 第42页 |
3.2.5 交联密度较高的HHPCs孔隙中FeCl_3的原位沉积 | 第42-43页 |
3.2.6 FeCl_3负载的HHPCs的热解 | 第43页 |
3.2.7 HCS20-D的蚀刻 | 第43页 |
3.3 样品的表征 | 第43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8页 |
3.5 小结 | 第58-59页 |
4 异质结中空碳球的Fe-N-S共掺杂表征与氧还原催化反应研究 | 第59-71页 |
4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59-60页 |
4.2 实验过程 | 第60-61页 |
4.2.1 聚苯乙烯-二乙烯基苯(PS-DVB)微球的制备 | 第60页 |
4.2.2 空心PS-DVB胶囊的制备和超交联 | 第60页 |
4.2.3 实心PS-DVB微球的超交联 | 第60页 |
4.2.4 FeCl_3负载的微球的碳化 | 第60页 |
4.2.5 碳球的氮掺杂 | 第60-61页 |
4.3 样品的表征 | 第61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0页 |
4.5 小结 | 第70-71页 |
5 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