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2页 |
1.3.1 区域 | 第10-11页 |
1.3.2 区域经济一体化 | 第11页 |
1.3.3 地方政府 | 第11页 |
1.3.4 地方政府合作 | 第11-12页 |
1.4 理论基础 | 第12-13页 |
1.4.1 服务型政府 | 第12页 |
1.4.2 区域一体化理论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6 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6.1 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| 第14页 |
1.6.2 政府间关系的内涵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| 第14页 |
1.6.3 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| 第14页 |
1.6.4 新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| 第14-16页 |
1.7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昆明玉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| 第17-27页 |
2.1 现实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1.1 地缘相近、交通便利,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| 第17页 |
2.1.2 资源较为富集,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| 第17-18页 |
2.1.3 产业合作融合步伐加快,为推动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| 第18页 |
2.1.4 经济实力强,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| 第18-19页 |
2.1.5 人才集中,形成了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| 第19-20页 |
2.1.6 两地政府高度重视,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| 第20页 |
2.2 客观需求 | 第20-24页 |
2.2.1 适应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| 第20-21页 |
2.2.2 带动全省发展的需要 | 第21页 |
2.2.3 昆明、玉溪两地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2.2.4 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| 第22-24页 |
2.3 制约因素 | 第24-27页 |
2.3.1 缺乏统筹规划 | 第24页 |
2.3.2 缺乏合作机制 | 第24-25页 |
2.3.3 缺乏市场对接 | 第25页 |
2.3.4 缺乏基础设施的充分对接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昆明玉溪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和发展重点 | 第27-36页 |
3.1 发展思路 | 第27-29页 |
3.1.1 总体思路 | 第27页 |
3.1.2 基本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1.3 空间布局 | 第28-29页 |
3.2 发展重点 | 第29-36页 |
3.2.1 促进跨地区产业融合,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集群 | 第29-30页 |
3.2.2 加快共同市场建设,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通 | 第30-31页 |
3.2.3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,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| 第31-32页 |
3.2.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| 第32-33页 |
3.2.5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| 第33-34页 |
3.2.6 共同发展社会事业,提高城市融合度 | 第34-35页 |
3.2.7 统筹城乡发展,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昆明玉溪经济一体化发展 | 第36-43页 |
4.1 创新政府合作机制和基础设施共建共管机制 | 第36-37页 |
4.1.1 创新政府合作机制,优化昆玉一体化的软环境 | 第36-37页 |
4.2 建立加快昆玉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制 | 第37-38页 |
4.2.1 建立决策机构 | 第37页 |
4.2.2 设立执行机构 | 第37页 |
4.2.3 设立顾问机构、专家咨询机构等辅助机构 | 第37页 |
4.2.4 建立昆玉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 | 第37-38页 |
4.3 强化沟通协调,构建多层次、多样化的合作机制 | 第38页 |
4.3.1 建立和完善“政府引导、市场推动”的运作机制 | 第38页 |
4.3.2 完善“沟通衔接、全面推进”的协调机制 | 第38页 |
4.3.3 建立和完善“分工协作、滚动实施”的工作机制 | 第38页 |
4.4 优化发展环境,形成“洼地”效应 | 第38-39页 |
4.4.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| 第38-39页 |
4.4.2 整顿市场秩序,构筑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| 第39页 |
4.4.3 强化同城效应,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 | 第39页 |
4.5 实施互利政策,营造统筹区域发展的环境 | 第39-40页 |
4.5.1 土地政策 | 第39-40页 |
4.5.2 人才政策 | 第40页 |
4.5.3 招商引资政策 | 第40页 |
4.6 完善建管模式 | 第40-41页 |
4.6.1 建立基础设施共建模式 | 第40-41页 |
4.6.2 整顿市场秩序,构筑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| 第41页 |
4.6.3 建立基础设施共管的政策体系 | 第41页 |
4.7 积极争取支持 | 第41-42页 |
4.8 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