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富营养化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1.1 水体富营养化 | 第12页 |
1.1.2 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3 富营养化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2 藻类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4-19页 |
1.2.1 物理治理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2.2 化学治理技术 | 第15-17页 |
1.2.3 生物治理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2.4 人工生态治理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 环境材料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3.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| 第19页 |
1.3.2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| 第19-20页 |
1.3.3 改性粘土矿物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3-34页 |
2.1 藻类的培养 | 第23-26页 |
2.1.1 藻种的选择 | 第23页 |
2.1.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| 第23-24页 |
2.1.3 生长曲线的绘制 | 第24-26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.1 实验用水 | 第26页 |
2.2.2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2.3 实验材料 | 第27页 |
2.3 改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7-30页 |
2.3.1 改性材料制备步骤 | 第27页 |
2.3.2 改性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3 改性粘土的结构表征 | 第28-29页 |
2.3.4 改性粘土的扫描电镜 | 第29-30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4.1 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实验 | 第30页 |
2.4.2 除藻实验 | 第30-31页 |
2.4.3 沉降物处理实验 | 第31-32页 |
2.4.4 再悬浮实验 | 第32页 |
2.5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5.1 藻细胞计数 | 第32页 |
2.5.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5.3 其他各指标的分析测试 | 第33-34页 |
3 絮凝剂对藻类去除的效果分析 | 第34-48页 |
3.1 絮凝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对比 | 第34-36页 |
3.1.1 无机絮凝剂 PAC 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1.2 天然易降解有机絮凝剂壳聚糖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 沉降时间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 絮凝剂投加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3.3.1 PAC 单独投加的除藻效果 | 第37-38页 |
3.3.2 壳聚糖单独投加的除藻效果 | 第38-39页 |
3.3.3 壳聚糖与 PAC 协同作用的除藻效果 | 第39-40页 |
3.4 絮凝剂对 N、P 的去除效果 | 第40-41页 |
3.4.1 絮凝剂单独投加对 N、P 的去除 | 第40-41页 |
3.4.2 絮凝剂协同对 N、P 的去除 | 第41页 |
3.5 絮凝剂对水体中有机物去除影响 | 第41-46页 |
3.5.1 PAC 单独投加的三维光谱 | 第41-43页 |
3.5.2 壳聚糖单独投加的三维光谱 | 第43-44页 |
3.5.3 PAC 和壳聚糖协同的三维光谱 | 第44-46页 |
3.6 不同絮凝剂形成絮体的观察 | 第4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4 天然材料改性对藻类的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8-59页 |
4.1 天然材料和改性剂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过程 | 第48-50页 |
4.1.1 粘土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1.2 改性剂对藻类生长的作用机制 | 第49-50页 |
4.2 沉降时间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3 改性材料除藻效果 | 第50-51页 |
4.4 改性材料对 N、P 的去除效果 | 第51-53页 |
4.5 改性材料对水体中有机物去除效果 | 第53-57页 |
4.5.1 改性沸石的三维光谱 | 第53-55页 |
4.5.2 改性硅藻土的三维光谱 | 第55-57页 |
4.6 不同改性粘土沉降物的观察 | 第5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5 絮凝剂和改性材料对藻类的协同去除效果 | 第59-69页 |
5.1 絮凝剂与改性粘土协同对微囊藻的去除效果 | 第59-60页 |
5.1.1 PAC 和改性粘土协同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| 第59页 |
5.1.2 壳聚糖和改性粘土协同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2 絮凝剂与改性材料协同对 N、P 的去除效果 | 第60-62页 |
5.2.1 PAC 和改性粘土协同对 N、P 的去除效果 | 第60-61页 |
5.2.2 壳聚糖和改性粘土协同对 N、P 的去除效果 | 第61-62页 |
5.3 絮凝剂与改性材料协同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| 第62-65页 |
5.3.1 PAC 和改性粘土协同的三维光谱 | 第62-63页 |
5.3.2 壳聚糖和改性粘土协同的三维光谱 | 第63-65页 |
5.4 絮凝剂与改性粘土协同的沉淀物观察 | 第65-66页 |
5.5 再悬浮实验 | 第66-6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9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建议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