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现状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内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城市河流水环境整治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沉积物间隙水与水体污染关系 | 第14-15页 |
1.4 国内外对水体中沉积物污染研究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5 溶解性有机物与水体污染 | 第16-18页 |
1.5.1 溶解性有机物 DOM | 第16-17页 |
1.5.2 DOM 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课题来源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6.1 课题来源 | 第18-19页 |
1.6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7.1 实验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7.2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1 白塔堡河流域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2-23页 |
2.1.2 地貌特征 | 第23页 |
2.1.3 气候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1.4 水文特征 | 第24页 |
2.1.5 社会经济 | 第24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2.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| 第24-25页 |
2.2.2 间隙水的制备方法 | 第25页 |
2.2.3 理化特征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5 三维荧光光谱检测 | 第26页 |
2.2.6 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 | 第26-27页 |
3 白塔堡河上覆水和间隙水 N、P 分布特征 | 第27-37页 |
3.1 白塔堡河营养物分布特征 | 第27-31页 |
3.1.1 ρ(TP)分布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1.2 ρ(TN)分布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1.3 ρ(NH_3-N)分布特征 | 第29-31页 |
3.2 间隙水与上覆水中 N、P 关系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2.1 间隙水与上覆水中 N、P 的交换 | 第31-32页 |
3.2.2 间隙水与上覆水中 N、P 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3 白塔堡河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| 第34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有机物分布研究 | 第37-49页 |
4.1 荧光光谱特征 | 第37-41页 |
4.1.1 平行因子分析 DOM | 第37-40页 |
4.1.2 空间相似聚类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2 有机物结构特征解析 | 第41-48页 |
4.2.1 紫外光谱特征 | 第41-42页 |
4.2.2 特征吸收值 SUVA_(254)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3 比值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.4 斜率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5 面积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.6 相关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2.7 主成分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沉积物营养物质分布特征分析 | 第49-55页 |
5.1 沉积物全氮分布特征 | 第49页 |
5.2 沉积物全磷分布特征 | 第49-50页 |
5.3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 | 第50-51页 |
5.4 沉积物碳-氮-磷耦合分析 | 第51-54页 |
5.4.1 碳-氮耦合及其对环境的表征作用 | 第51-52页 |
5.4.2 白塔堡河沉积物的碳-磷耦合 | 第52-53页 |
5.4.3 氮、磷比值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6 结论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