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绪论 | 第13-19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3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3-16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四、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(一) 转型期 | 第17页 |
(二) 《诗经》学及《诗经》学史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背景 | 第19-31页 |
第一节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的社会背景 | 第19-25页 |
一、民族危机的加深 | 第19-21页 |
二、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传播业的蓬勃发展 | 第21-23页 |
三、新旧、中西观念激烈交锋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的经学背景 | 第25-31页 |
一、经世致用功能的丧失 | 第25-27页 |
二、学术体系的僵化 | 第27-28页 |
三、求真精神的涌动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过程(上) | 第31-37页 |
第一节 1840-1919年《诗经》学发展概况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近代《诗经》学的走向衰落 | 第32-37页 |
一、“乾嘉学术”的余波延宕 | 第33-34页 |
二、今文经学的异军突起 | 第34-35页 |
三、现代学术的酝酿萌发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过程(下) | 第37-74页 |
第一节 1920-1949年《诗经》学发展概况 | 第37-46页 |
第二节 现代《诗经》学的创建 | 第46-74页 |
一、清理废墟,另起炉灶——现代《诗经》学的艰难起步 | 第47-53页 |
(一) 对《诗经》经学性质的评判和对其文学性质的重新认识 | 第47-49页 |
(二) 对现代《诗经》学基础性建设的重视 | 第49-53页 |
二、精选材料,搭建主体——现代《诗经》学的开拓发展阶段 | 第53-62页 |
(一) 对西学的借鉴 | 第53-59页 |
(二) 对传统《诗经》学的借鉴 | 第59-62页 |
三、筚路蓝缕、别开生面——现代《诗经》学代表人物及贡献 | 第62-74页 |
(一) 胡适的现代《诗经》学贡献 | 第62-66页 |
(二) 顾颉刚的现代《诗经》学贡献 | 第66-69页 |
(三) 闻一多的现代《诗经》学贡献 | 第69-74页 |
第四章 近现代《诗经》学转型期的特点 | 第74-84页 |
第一节 受时代思潮和社会运动深刻影响 | 第74-77页 |
第二节 归纳、比较等科学方法普遍应用 | 第77-79页 |
第三节 专题研究成为趋向 | 第79-80页 |
第四节 科学求真精神贯穿始终 | 第80-81页 |
第五节 自由争论的良好学术氛围 | 第81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附录 | 第93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3-11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