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撑的技术逻辑与形式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3页 |
1.1 释题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背景及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概要 | 第11-12页 |
注释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支撑与空间界面 | 第13-24页 |
2.1 构成: 静力学的物化 | 第13-15页 |
2.2 分层: 属性的叠加 | 第15-20页 |
2.3 主导: 强化的逻辑 | 第20-22页 |
2.3.1 显性的逻辑展现 | 第20-21页 |
2.3.2 隐性的规则表达 | 第21-22页 |
2.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注释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支撑的形态演绎 | 第24-50页 |
3.1 形态操作之一: 基于空间的特征 | 第25-36页 |
3.1.1 演绎的方向: 从空间出发 | 第25-30页 |
3.1.2 形式的潜力: 本体与再现 | 第30-36页 |
3.2 形态操作之二: 基于类型的原型 | 第36-47页 |
3.2.1 类型学运用一: 类型学的加法 | 第36-40页 |
3.2.2 透明性的评价准则 | 第40-43页 |
3.2.3 类型学运用二: 类型学的减法 | 第43-47页 |
3.3 小结 | 第47-48页 |
注释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支撑的有机建构 | 第50-80页 |
4.1 力的组织与理性空间 | 第51-67页 |
4.1.1 力的组织: 有机的建立 | 第51-57页 |
4.1.2 三种空间的对比 | 第57-67页 |
4.2 力的驾驭与新的秩序 | 第67-78页 |
4.2.1 有机的立意角度 | 第67-68页 |
4.2.2 力的控制:有机的系统化 | 第68-72页 |
4.2.3 力的驾驭:有机的更新 | 第72-78页 |
4.3 小结 | 第78-79页 |
注释 | 第79-80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与图片索引 | 第82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图片索引 | 第84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