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9页 |
1.1 植物简介 | 第12-13页 |
1.2 大叶山楝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| 第13-36页 |
1.3 大叶山楝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| 第36-38页 |
1.3.1 体外细胞毒活性 | 第36-37页 |
1.3.2 抗恶性疟疾活性 | 第37页 |
1.3.3 抗炎活性 | 第37页 |
1.3.4 抑菌活性 | 第37-38页 |
1.3.5 杀虫活性 | 第38页 |
1.4 结论与前景展望 | 第38-39页 |
第2章 大叶山楝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| 第39-60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39-40页 |
2.1.1 仪器 | 第39页 |
2.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39-40页 |
2.2 方法 | 第40-46页 |
2.2.1 显色剂使用方法及薄层色谱检测技术 | 第40页 |
2.2.2 柱色谱分离技术 | 第40-42页 |
2.2.2.1 硅胶柱色谱 | 第40-41页 |
2.2.2.1.1 选择洗脱系统 | 第40页 |
2.2.2.1.2 拌样 | 第40-41页 |
2.2.2.1.3 装住 | 第41页 |
2.2.2.1.4 干法上样 | 第41页 |
2.2.2.1.5 过柱洗脱 | 第41页 |
2.2.2.1.6 检测 | 第41页 |
2.2.2.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-20柱色谱 | 第41页 |
2.2.2.2.1 装住 | 第41页 |
2.2.2.2.2 湿法上样 | 第41页 |
2.2.2.2.3 洗脱 | 第41页 |
2.2.2.3 反相柱色谱 | 第41-42页 |
2.2.2.3.1 装住 | 第41-42页 |
2.2.2.3.2 上样 | 第42页 |
2.2.2.3.3 梯度洗脱 | 第42页 |
2.2.2.4 MCI柱色谱 | 第42页 |
2.2.2.4.1 装住 | 第42页 |
2.2.2.4.2 上样 | 第42页 |
2.2.2.4.3 洗脱 | 第42页 |
2.2.2.4.4 后处理 | 第42页 |
2.2.3 大叶山楝根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| 第42-45页 |
2.2.4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| 第45-46页 |
2.2.4.1 核磁共振分析 | 第45页 |
2.2.4.2 质朴分析 | 第45页 |
2.2.4.3 红外光谱测定 | 第45-46页 |
2.2.4.4 紫外光谱测定 | 第46页 |
2.2.4.5 旋光度测定 | 第4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8页 |
2.3.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46-58页 |
2.3.1.1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| 第48-58页 |
2.3.2 讨论 | 第58页 |
2.4 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3章 大叶山楝根中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 | 第60-69页 |
3.1 仪器与材料 | 第60-61页 |
3.1.1 仪器 | 第60页 |
3.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60-61页 |
3.2 方法 | 第61-64页 |
3.2.1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| 第61-62页 |
3.2.2 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方法 | 第62页 |
3.2.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 | 第62-63页 |
3.2.4 杀虫活性测定 | 第63页 |
3.2.5 抗芒果炭疽病菌抑菌活性测定 | 第63-6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7页 |
3.3.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| 第64-65页 |
3.3.2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| 第65-66页 |
3.3.3 单体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| 第66页 |
3.3.4 大叶山楝根萃取物杀虫活性测试结果 | 第66页 |
3.3.5 大叶山楝根萃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| 第66-67页 |
3.3.6 讨论 | 第67页 |
3.4 小结 | 第67-69页 |
3.4.1 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 | 第67页 |
3.4.2 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| 第67页 |
3.4.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实验 | 第67-68页 |
3.4.4 杀虫活性实验 | 第68页 |
3.4.5 生长速率法抑菌实验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英文缩写 | 第75-76页 |
附图 | 第76-8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