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| 第22-30页 |
2.1 积极通学的定义 | 第22页 |
2.2 如何计算积极通学的能量消耗 | 第22-23页 |
2.3 积极通学的必要性 | 第23-25页 |
2.3.1 提升有效锻炼时间 | 第23页 |
2.3.2 提升身体健康程度 | 第23-24页 |
2.3.3 积极通学能满足提升锻炼的基本要求 | 第24页 |
2.3.4 积极生活习惯的培养 | 第24页 |
2.3.5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| 第24-25页 |
2.4 小学生“通学”的特殊性 | 第25页 |
2.5 影响小学生“积极通学”的因素介绍 | 第25-28页 |
2.5.1 影响积极通学因素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2.5.2 影响积极通学因素的具体介绍 | 第26-28页 |
2.6 国外促进“积极通学”优秀案例借鉴 | 第28-29页 |
2.6.1 “步行巴士”项目 | 第28-29页 |
2.6.2 美国的SRT通学项目 | 第29页 |
2.7 本章总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积极通学影响要素的指标权重分析 | 第30-39页 |
3.1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30页 |
3.1.1 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3.2 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3页 |
3.2.1 积极通学因素的选定 | 第30页 |
3.2.2 层次模型构建 | 第30-31页 |
3.2.3 相关要素释义 | 第31-33页 |
3.3 专家打分问卷结果展示及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3.1 专家打分表的发放及填写 | 第33-34页 |
3.3.2 专家评分结果的带入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3.3 一致性检测 | 第35-36页 |
3.4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4.1 总体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.2 家庭要素的分析 | 第37页 |
3.4.3 建成环境要素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.4 小学生及其他要素分析 | 第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基于问卷调查对于积极通学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| 第39-52页 |
4.1 问卷的问题设置 | 第39-40页 |
4.1.1 社会经济各项要素与问卷问题的设置 | 第39页 |
4.1.2 调研介绍 | 第39-40页 |
4.2 调研背景 | 第40页 |
4.2.1 合肥与蚌埠基本情况 | 第40页 |
4.2.2 合肥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基本介绍 | 第40页 |
4.2.3 蚌埠第一实验小学、蚌埠第三实验小学 | 第40页 |
4.3 三所学校基本通学状况 | 第40-41页 |
4.4 小学生属性因素 | 第41-44页 |
4.4.1 年龄 | 第41-42页 |
4.4.2 性别 | 第42-43页 |
4.4.3 自身意愿 | 第43-44页 |
4.5 家庭因素 | 第44-50页 |
4.5.1 家庭对于积极通学的意愿 | 第45-47页 |
4.5.2 家庭属性:家庭结构和积极通学之间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4.5.3 家庭自身出行习惯与积极通学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4.5.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| 第49-50页 |
4.6 社会环境与积极通学的关系(social environment) | 第50-5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不同城区空间学区内建成环境中的步行空间的研究 | 第52-74页 |
5.1 建成环境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1.1 建成环境的定义 | 第52页 |
5.1.2 与积极通学相关的建成环境因素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5.2 对于建成环境与通学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及调研结果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3 对于建成环境中城市形态、人口密度以及步行适宜度的研究及调研 | 第56-60页 |
5.3.1 相关概念的介绍与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2. 调研情况介绍 | 第57-58页 |
5.3.3 调研学校介绍 | 第58页 |
5.3.4 新老城区的学区空间对比 | 第58-60页 |
5.4 利用空间句法对于小学学区范围内建成环境的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4.1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60页 |
5.4.2 空间句法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 | 第60-63页 |
5.5 学区城市空间整合度分析 | 第63-71页 |
5.5.1 合肥师范附小 | 第63-64页 |
5.5.2 合肥屯溪路小学 | 第64-67页 |
5.5.3 合肥逍遥津小学 | 第67-69页 |
5.5.4 合肥六安路小学 | 第69-71页 |
5.6 学区空间协同度的关系 | 第71-7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4-78页 |
6.1 各章概况与总结 | 第74页 |
6.1.1 绪论 | 第74页 |
6.2 全文研究结论 | 第74-76页 |
6.2.1 积极通学的认知 | 第75页 |
6.2.2 积极通学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结果 | 第75页 |
6.2.3 建成环境的分析结果 | 第75-76页 |
6.3 优化小学生积极通学状况的相关建议 | 第76页 |
6.4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附录:调査问卷 | 第81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