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慈母”与“圣母”的二重奏--跨文化视域下严歌苓小说的母性书写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一种“严歌苓式”的独特母性书写 | 第11-15页 |
1.2 严歌苓母性书写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本论文的基本观点、相关术语与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慈母形象与慈爱主题 | 第20-29页 |
2.1 少女小渔的爱与愁 | 第21-24页 |
2.1.1 少女的慈母之爱 | 第21-22页 |
2.1.2 慈爱背后的情感错位 | 第22-24页 |
2.2 妓女扶桑的慈与悲 | 第24-27页 |
2.2.1 妓女的慈母之爱 | 第24-26页 |
2.2.2 慈爱背后的话语迷失 | 第26-27页 |
2.3 慈爱主题书写的东方文化来源 | 第27-29页 |
2.3.1 儒家文化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.2 佛教文化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圣母形象与圣爱主题 | 第29-43页 |
3.1 超越血亲的爱——王葡萄 | 第30-34页 |
3.1.1 对二大的艰辛营救 | 第30-31页 |
3.1.2 对生命中男性的情感救赎 | 第31-34页 |
3.2 超越族群的爱——小姨多鹤和朱小环 | 第34-39页 |
3.2.1 多鹤的母性力量 | 第35-37页 |
3.2.2 小环的母性光辉 | 第37-39页 |
3.3 圣爱主题书写的西方文化来源 | 第39-43页 |
3.3.1 基督文化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3.2 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双重主题间的碰撞与书写困境 | 第43-50页 |
4.1 儒家文化与基督文化的碰撞 | 第43-47页 |
4.1.1 母性书写中的尝试性融合 | 第44-46页 |
4.1.2 文化融合的不足之处 | 第46-47页 |
4.2 现代性与古典性的书写对抗 | 第47-50页 |
4.2.1 浓厚的古典性特征呈现 | 第47-48页 |
4.2.2 刻意设计的现代性体现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