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方剂数据分析方法的脾虚证及用药配伍规律研究
| 目录 | 第1-9页 |
| 摘要 | 第9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一、研究概况 | 第12-17页 |
| 1. 证型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证型分类 | 第12-13页 |
| ·诊断标准研究 | 第13页 |
| 2. 实质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神经内分秘方面 | 第13页 |
| ·微量元素吸收方面 | 第13-14页 |
| ·组织结构方面 | 第14页 |
| ·免疫方面 | 第14页 |
| ·消化系统方面 | 第14页 |
| ·酶学方面 | 第14-15页 |
| 3. 方药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古方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作用机理研究 | 第15页 |
| ·配伍规律研究 | 第15页 |
| ·临床疾病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现方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数据分析 | 第17-151页 |
| 1. 数据库建立 | 第17-19页 |
| ·来源 | 第17页 |
| ·标准 | 第17页 |
| ·规范 | 第17-19页 |
| 2. 方法及结果 | 第19-151页 |
| ·方法 | 第19-25页 |
| ·证型分类 | 第19-22页 |
| ·配伍规律及比较 | 第22-25页 |
| ·频数分析 | 第23页 |
| ·关联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因子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方差分析 | 第25页 |
| ·使用软件 | 第25页 |
| ·结果 | 第25-151页 |
| ·证型分类 | 第25-27页 |
| ·配伍规律分析 | 第27-131页 |
| ·“脾气虚证”方药 | 第27-33页 |
| ·“中气下陷证”方药 | 第33-37页 |
| ·“脾胃气虚证”方药 | 第37-45页 |
| ·“肺脾气虚证”方药 | 第45-50页 |
| ·“脾虚血亏证”方药 | 第50-56页 |
| ·“脾胃气血两虚证”方药 | 第56-61页 |
| ·“心脾气血两虚证”方药 | 第61-68页 |
| ·“肝脾气血两虚证”方药 | 第68-74页 |
| ·“脾肾气血两虚证”方药 | 第74-80页 |
| ·“脾阴虚证”方药 | 第80-87页 |
| ·“脾胃气阴两虚证”方药 | 第87-93页 |
| ·“肺脾气阴两虚证”方药 | 第93-99页 |
| ·“脾阳虚证”方药 | 第99-105页 |
| ·“脾胃阳虚证”方药 | 第105-112页 |
| ·“脾肾阳虚证”方药 | 第112-119页 |
| ·“脾胃阴阳两虚证”方药 | 第119-125页 |
| ·“牌肾阴阳两虚证”方药 | 第125-131页 |
| ·相似证用药异同 | 第131-151页 |
| ·“气虚”证候组 | 第131-134页 |
| ·“气血两虚”证候组 | 第134-138页 |
| ·“气阴两虚”证候组 | 第138-141页 |
| ·“阳虚”证候组 | 第141-144页 |
| ·“阴阳两虚”证候组 | 第144-146页 |
| ·脾虚各证及脾胃阴阳两虚证 | 第146-151页 |
| 三、讨论 | 第151-169页 |
| 1. 脾虚证分型之思考 | 第151-152页 |
| 2. 配伍规律探析 | 第152-162页 |
| ·脾气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2-153页 |
| ·中气下陷证用药析义 | 第153页 |
| ·脾胃气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3-154页 |
| ·肺脾气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4-155页 |
| ·脾虚血亏证用药析义 | 第155页 |
| ·脾胃气血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5-156页 |
| ·心脾气血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6页 |
| ·肝脾气血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6-157页 |
| ·脾肾气血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7-158页 |
| ·脾阴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8页 |
| ·脾胃气阴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8-159页 |
| ·肺脾气阴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9页 |
| ·脾阳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59-160页 |
| ·脾胃阳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60页 |
| ·脾肾阳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60-161页 |
| ·脾胃阴阳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61-162页 |
| ·脾肾阴阳两虚证用药析义 | 第162页 |
| 3. 相似分型用药异同探析 | 第162-167页 |
| ·气虚证候组 | 第162-163页 |
| ·气血两虚证候组 | 第163-164页 |
| ·气阴两虚证候组 | 第164-165页 |
| ·阳虚证候组 | 第165页 |
| ·阴阳两虚证候组 | 第165-166页 |
| ·脾虚各证及脾胃阴阳两虚证 | 第166-167页 |
| 4. 脾虚证配伍规律之思考 | 第167-169页 |
| ·补气药是配伍基础 | 第167页 |
| ·补气、理气、利水渗湿、收涩药是基本配伍模式 | 第167页 |
| ·术、草、苓、陈是基础用药 | 第167页 |
| ·脾胃亏虚较脾虚治方消食、理气药使用较多 | 第167-168页 |
| ·脾气虚、阳虚治方用药种类基本相同 | 第168页 |
| ·脾阴虚治方以脾血虚治方为基础 | 第168页 |
| ·治脾阴虚当顺脾性祛水湿清虚热 | 第168-169页 |
| 小结 | 第169-1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4-177页 |
| 附录 | 第177-22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226-227页 |
| 致谢 | 第227-22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2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