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5页 |
(一)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四)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一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理论 | 第15-27页 |
(一)相关概念厘清 | 第15-21页 |
1.公共物品、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| 第15-18页 |
2.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18-19页 |
3.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19-21页 |
(二)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1.公共财政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福利经济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3.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| 第23-24页 |
4.公平正义理论 | 第24-25页 |
(三)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意义 | 第25-27页 |
1.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| 第25-26页 |
2.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| 第26-27页 |
二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(一)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投入不足 | 第27页 |
(二)区域差别 | 第27-28页 |
(三)城乡差别 | 第28-29页 |
三、经济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性分析 | 第29-43页 |
(一)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29-33页 |
1.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9-32页 |
2.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(二)现行财政体制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约束 | 第33-40页 |
1.财权事权不相匹配 | 第34-36页 |
2.转移支付制度效果有限 | 第36-37页 |
3.税收体制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4.预算制度不完善 | 第38页 |
5.其他财政制度原因 | 第38-40页 |
(三)经济法是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性制度选择 | 第40-43页 |
1.经济法是解决公共产品缺失问题的法律路径选择 | 第40-41页 |
2.完善现行财政制度属于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职责内容 | 第41-43页 |
四、国外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及经验借鉴 | 第43-47页 |
(一)国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典型措施 | 第43-44页 |
(二)国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借鉴 | 第44-47页 |
1.通过立法确立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| 第44页 |
2.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| 第44-45页 |
3.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| 第45-47页 |
五、完善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措施建议 | 第47-55页 |
(一)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| 第47-50页 |
1.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| 第47-48页 |
2.完善转移支付制度,积极探索转移支付新模式 | 第48-49页 |
3.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性 | 第49-50页 |
(二)完善税收体制 | 第50-51页 |
(三)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| 第51-52页 |
(四)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 | 第52页 |
(五)完善预算制度 | 第52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