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来源 | 第12-13页 |
1.2 人工心脏泵的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血液的基本特性和损伤机理 | 第16-18页 |
1.3.1 血液的组成 | 第16-17页 |
1.3.2 血液的物理特性 | 第17-18页 |
1.4 血细胞的破坏形式 | 第18页 |
1.5 血液泵溶血现象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路线 | 第19页 |
1.7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9-22页 |
第2章 压电驱动血液泵的设计理论 | 第22-32页 |
2.1 压电泵介绍 | 第23-24页 |
2.1.1 压电效应 | 第23页 |
2.1.2 压电泵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2 压电驱动血液泵设计参数的确定 | 第24-29页 |
2.2.1 压电振子 | 第24页 |
2.2.2 压电振子支撑方式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2.2.3 压电驱动血液泵腔高的设计 | 第25-28页 |
2.2.4 压电驱动血液泵流道的设计 | 第28页 |
2.2.5 压电驱动血液泵缓冲腔的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2.6 压电驱动血液泵截止阀的设计 | 第29页 |
2.3 压电驱动血液泵的结构设计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压电驱动血液泵结构参数的研究 | 第32-48页 |
3.1 腔高对血液泵性能的影响 | 第32-37页 |
3.1.1 腔高对血液泵输出速度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1.2 腔高对血液泵输出流量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1.3 腔高对输出压力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 缓冲腔对血液泵性能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3.2.1 沿程阻力损失 | 第37-39页 |
3.2.2 局部阻力损失 | 第39页 |
3.2.3 血液泵缓冲腔对血细胞的破坏 | 第39-41页 |
3.3 截止阀对血液泵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6页 |
3.3.1 悬臂梁式截止阀对血液泵性能的影响 | 第41页 |
3.3.2 轮式阀对血液泵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3.3 不同结构截止阀对血细胞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3.4 截止阀的接触面积对血细胞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压电驱动血液泵实验研究 | 第48-58页 |
4.1 压电驱动血液泵试验样机的研制 | 第48页 |
4.2 压电驱动血液泵实验流体的选取 | 第48-50页 |
4.3 压电驱动血液泵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 | 第50-51页 |
4.3.1 压电泵实验设备 | 第50页 |
4.3.2 压电泵实验条件 | 第50-51页 |
4.4 压电驱动血液泵工作性能实验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4.1 压电驱动血液泵工作性能受流体粘度的影响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4.2 压电驱动血液泵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| 第52页 |
4.5 压电驱动血液泵结构参数对输出性能影响规律的实验 | 第52-56页 |
4.5.1 过流区缓冲腔深度对压电驱动血液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5.2 腔高对压电驱动血液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5.3 截止阀结构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压电驱动血液泵体外循环实验研究 | 第58-68页 |
5.1 实验目的 | 第58页 |
5.2 实验原理 | 第58-59页 |
5.3 实验装置 | 第59-60页 |
5.4 血常规参数检测原理 | 第60-61页 |
5.5 体外循环时间对血常规参数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5.6 压电驱动血液泵结构对体外循环各参数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5.6.1 缓冲腔对血液泵输出血液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6.2 截止阀结构对血液泵输出血液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8-69页 |
6.3 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