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| 第14-23页 |
2.1 信任 | 第14-16页 |
2.1.1 信任概念 | 第14页 |
2.1.2 信任、信誉和信用 | 第14-15页 |
2.1.3 信任特点 | 第15页 |
2.1.4 信任模型 | 第15-16页 |
2.2 云服务 | 第16-19页 |
2.2.1 云服务模式 | 第16-17页 |
2.2.2 云服务部署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2.3 云服务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2.4 面向服务的信任特点 | 第19页 |
2.3 本体 | 第19-22页 |
2.3.1 本体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3.2 本体特点 | 第20页 |
2.3.3 信任本体 | 第20-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云服务信任管理 | 第23-32页 |
3.1 信任管理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2 信任管理模型分类 | 第24-27页 |
3.2.1 基于策略的信任管理 | 第24-25页 |
3.2.2 基于推荐的信任管理 | 第25页 |
3.2.3 基于声誉的信任管理 | 第25-26页 |
3.2.4 基于预测的信任管理 | 第26-27页 |
3.3 云服务信任管理特点 | 第27-28页 |
3.4 云服务信任管理架构 | 第28-31页 |
3.4.1 云计算信任管理模型相关研究 | 第28页 |
3.4.2 融合云服务特点的信任管理架构 | 第28-30页 |
3.4.3 信任管理架构各层关键特点 | 第30-3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基于服务上下文本体的信任度评估方法 | 第32-43页 |
4.1 云服务信任建立难点 | 第32页 |
4.2 云服务信任场景描述 | 第32-34页 |
4.3 服务上下文本体 | 第34-37页 |
4.3.1 服务上下文本体定义 | 第34页 |
4.3.2 服务上下文本体的形式化描述 | 第34-35页 |
4.3.3 服务上下文本体图形描述 | 第35-37页 |
4.3.4 服务上下文本体作用 | 第37页 |
4.4 信任度计算方法 | 第37-40页 |
4.4.1 基本概念 | 第37-39页 |
4.4.2 基于上下文本体的信任度评估算法 | 第39-40页 |
4.5 仿真实验及结论 | 第40-42页 |
4.5.1 实验环境 | 第40页 |
4.5.2 实验结论 | 第40-4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 | 第43-51页 |
5.1 信任协商 | 第43页 |
5.2 云计算信任协商 | 第43-44页 |
5.2.1 信任协商特点 | 第43页 |
5.2.2 信任协商面临的新问题 | 第43-44页 |
5.3 证书本体 | 第44-45页 |
5.4 从本体自身特点保护敏感信息的策略 | 第45-48页 |
5.4.1 层次化本体策略 | 第45-46页 |
5.4.2 构造层次化规则的方法 | 第46页 |
5.4.3 请求时敏感信息保护策略 | 第46-47页 |
5.4.4 应答时的敏感信息保护策略 | 第47-48页 |
5.5 从本体传递过程中保护敏感信息方法 | 第48-50页 |
5.5.1 OTNM 模型架构 | 第48-49页 |
5.5.2 OTNM 模型与传统信任协商模型的对比 | 第49-5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6.1 结论 | 第51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