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的司法认定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及不利影响 | 第12-18页 |
(一)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(二) 商标反向混淆的特征 | 第13-15页 |
1. 混淆的反向性 | 第13-14页 |
2. 市场地位的差异性 | 第14页 |
3. 在后商标使用人主观意图的复杂性 | 第14-15页 |
4. 反向混淆危害的隐蔽性 | 第15页 |
(三) 商标反向混淆的不利影响 | 第15-18页 |
1. 损害了在先商标权人的利益 | 第15-16页 |
2.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| 第16页 |
3.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| 第16-18页 |
二、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司法认定现状及缺陷 | 第18-26页 |
(一)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司法认定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 采用正向混淆侵权认定思路认定反向混淆行为 | 第18-20页 |
2. 采用相关兜底性条款认定反向混淆行为 | 第20-21页 |
3. 直接采用反向混淆理论认定反向混淆行为 | 第21-22页 |
(二)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司法认定的缺陷 | 第22-26页 |
1.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的认定依据缺失 | 第23页 |
2.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错位且不统一 | 第23-25页 |
3. 认定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的考量因素单一 | 第25-26页 |
三、美日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司法认定考察及启示 | 第26-31页 |
(一) 美国 | 第26-28页 |
(二) 日本 | 第28-29页 |
(三) 启示 | 第29-31页 |
四、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司法认定的完善建议 | 第31-37页 |
(一) 明确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侵权性质 | 第31-32页 |
(二) 确定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| 第32-34页 |
(三) 补充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行为认定的考量因素 | 第34-37页 |
1. 在先商标的显著性 | 第34-35页 |
2. 购买商品时一般消费者的谨慎程度 | 第35页 |
3. 在后商标使用人的主观意图 | 第35页 |
4. 跨领域经营的可能性 | 第35-36页 |
5. 实际混淆的证据 | 第36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