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4-27页 |
1.2.1 单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2 多层偏心结构平扭耦联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2.3 土-偏心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| 第23-27页 |
1.3 目前多层偏心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31页 |
第2章 多层双向偏心结构简化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| 第31-45页 |
2.1 引言 | 第31页 |
2.2 简化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4页 |
2.3 非线性静力分析 | 第34-40页 |
2.3.1 恢复力模型的选取和计算 | 第34-36页 |
2.3.2 非线性静力分析及求解 | 第36-40页 |
2.4 简化模型各受力阶段适用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2.4.1 分析算例 | 第40-41页 |
2.4.2 简化模型弹塑性阶段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4.3 原模型与简化模型受力全过程对比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刚性地基上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平扭耦联效应分析 | 第45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45页 |
3.2 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3.3 多层双向偏心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47-55页 |
3.3.1 振型方向因子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3.3.2 不同层数框架的自振频率变化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3.3 全过程三阶段分析的描述 | 第53-55页 |
3.4 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全过程参数分析 | 第55-66页 |
3.4.1 参数分析范围 | 第55页 |
3.4.2 简化模型刚度布置 | 第55-56页 |
3.4.3 相对振型频率分析 | 第56-62页 |
3.4.4 平扭耦联振型分析 | 第62-66页 |
3.5 参数影响分析 | 第66-69页 |
3.5.1 扭平频率比 | 第66-67页 |
3.5.2 偏心率 | 第67页 |
3.5.3 双向偏心率对周期比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4章 刚性地基上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71-97页 |
4.1 引言 | 第71页 |
4.2 运动方程组的求解 | 第71-74页 |
4.3 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参数分析 | 第74-87页 |
4.3.1 模态坐标传递函数曲线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3.2 位移传递函数曲线分析 | 第78-82页 |
4.3.3 位移传递函数峰值参数分析 | 第82-87页 |
4.4 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反应程度的参数分析 | 第87-95页 |
4.4.1 扭平频率比对平扭耦联程度的影响 | 第87-90页 |
4.4.2 双向偏心率对平扭耦联程度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4.4.3 不同偏心率下位移比随周期比的变化 | 第92-9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5章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平扭耦联效应分析 | 第97-119页 |
5.1 引言 | 第97页 |
5.2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简化模型及运动方程 | 第97-103页 |
5.2.1 相互作用体系简化模型 | 第97-98页 |
5.2.2 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| 第98-103页 |
5.3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5.3.1 地基模型参数的计算 | 第103-104页 |
5.3.2 相互作用体系非线性静力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5.3.3 不同地基土条件对相互作用体系频率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5.4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全过程分析描述 | 第106-111页 |
5.4.1 相互作用体系振型方向因子计算 | 第106-107页 |
5.4.2 土-不同层数框架相互作用体系自振频率变化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5.4.3 相互作用体系全过程三阶段分析的描述 | 第110-111页 |
5.5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全过程参数分析 | 第111-117页 |
5.5.1 扭平频率比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5.5.2 偏心率by的影响 | 第113-115页 |
5.5.3 双向偏心率的共同影响 | 第115-11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6章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119-141页 |
6.1 引言 | 第119页 |
6.2 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组的求解 | 第119-123页 |
6.3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参数分析 | 第123-131页 |
6.3.1 模态坐标传递函数曲线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6.3.2 位移传递函数曲线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6.3.3 位移传递函数峰值参数分析 | 第127-131页 |
6.4 土-多层双向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反应程度的参数分析 | 第131-138页 |
6.4.1 扭平频率比对相互作用体系平扭耦联程度的影响 | 第131-133页 |
6.4.2 双向偏心率对相互作用体系平扭耦联程度的影响 | 第133-136页 |
6.4.3 不同地基土条件和偏心率对周期比的影响 | 第136-13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8-141页 |
第7章 结构体系精细模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141-165页 |
7.1 引言 | 第141页 |
7.2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41-146页 |
7.2.1 钢筋混凝土分析模型 | 第141-142页 |
7.2.2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参数 | 第142-143页 |
7.2.3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143-145页 |
7.2.4 三维空间有限元精细模型的建立 | 第145-146页 |
7.3 刚性地基上偏心结构三维精细模型计算与分析 | 第146-158页 |
7.3.1 偏心结构简化模型与精细模型的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| 第146-149页 |
7.3.2 偏心结构简化模型与精细模型的动力反应对比分析 | 第149-151页 |
7.3.3 时域内平扭位移比计算与分析 | 第151-155页 |
7.3.4 柱子的内力分析 | 第155-158页 |
7.4 地基土-偏心结构三维精细模型计算与分析 | 第158-163页 |
7.4.1 上部结构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| 第158-161页 |
7.4.2 上部结构动力反应对比分析 | 第161-163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63-16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65-169页 |
8.1 结论 | 第165-167页 |
8.2 展望 | 第167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7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79-181页 |
致谢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