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寿命管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矿井主排水泵剩余寿命机理分析 | 第17-29页 |
2.1 PHM概述 | 第17-19页 |
2.2 矿井主排水泵基本概况 | 第19-24页 |
2.2.1 矿井主排水泵基本结构 | 第20-21页 |
2.2.2 矿井主排水泵的特性曲线 | 第21-23页 |
2.2.3 矿井主排水泵的寿命预测指标 | 第23-24页 |
2.3 矿井主排水泵寿命评估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灰色卡尔曼模型的离心泵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| 第29-43页 |
3.1 离心泵加速寿命试验平台 | 第29-33页 |
3.1.1 双循环测试隔离管路 | 第29-30页 |
3.1.2 离心泵与电机 | 第30-31页 |
3.1.3 磨损因子材料 | 第31-32页 |
3.1.4 监测监控系统 | 第32-33页 |
3.2 离心泵寿命预测的整体方案 | 第33-34页 |
3.3 实验与数据采集 | 第34-36页 |
3.4 基于灰色卡尔曼模型的离心泵剩余寿命预测 | 第36-41页 |
3.4.1 模型实现 | 第37-39页 |
3.4.2 模型验证 | 第39-41页 |
3.4.3 预测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矿井主排水泵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| 第43-63页 |
4.1 矿井主排水泵常见故障及特征频率的确定 | 第43-47页 |
4.1.1 矿井主排水泵常见故障 | 第43-46页 |
4.1.2 矿井主排水泵故障特征频率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4.2 故障特征提取整体方案 | 第47-48页 |
4.3 信号滤波 | 第48-52页 |
4.3.1 盲源分离算法 | 第48-49页 |
4.3.2 仿真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3.3 BSS算法验证 | 第51-52页 |
4.4 多尺度分解 | 第52-55页 |
4.4.1 EMD算法 | 第52-54页 |
4.4.2 仿真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 特征向量的确定 | 第55-58页 |
4.5.1 特征向量的构造 | 第55-57页 |
4.5.2 模型验证 | 第57-58页 |
4.6 数据降维 | 第58-61页 |
4.6.1 EM-PCA算法 | 第58-59页 |
4.6.2 EM-PCA算法验证 | 第59-6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基于BSS、EMD和EM-PCA的离心泵故障诊断方法 | 第63-79页 |
5.1 矿井主排水泵故障诊断的整体方案 | 第63-64页 |
5.2 实验与数据采集 | 第64-68页 |
5.2.1 离心泵故障诊断实验 | 第64-66页 |
5.2.2 最佳检测位置的选择 | 第66-68页 |
5.3 故障特征提取 | 第68-71页 |
5.4 数据降维 | 第71-74页 |
5.4.1 预测精度 | 第71-72页 |
5.4.2 收敛速度 | 第72-74页 |
5.5 模式识别 | 第74-77页 |
5.5.1 模式识别算法 | 第74-76页 |
5.5.2 离心泵的故障诊断 | 第76-7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矿井主排水设备寿命管理平台研制 | 第79-97页 |
6.1 系统整体设计原则及要求 | 第79-83页 |
6.1.1 设计原则 | 第79-80页 |
6.1.2 设计要求 | 第80-81页 |
6.1.3 编程平台 | 第81-83页 |
6.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| 第83-85页 |
6.3 全面感知 | 第85-88页 |
6.3.1 设备选型 | 第85-87页 |
6.3.2 设备配置与数据采集 | 第87-88页 |
6.4 可靠传输 | 第88-91页 |
6.4.1 数据库配置 | 第89-91页 |
6.4.2 数据库写入与读出 | 第91页 |
6.5 智能处理 | 第91-95页 |
6.5.1 故障诊断 | 第91-93页 |
6.5.2 寿命预测 | 第93-95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97-98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