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干热河谷区开发建设生态修复及其环境效应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1 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·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·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进展第12页
     ·开发建设区植被、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第14页
     ·景观格局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·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·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1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
   ·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第17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可行性分析第19-20页
2 研究区概况第20-34页
   ·自然地理概况第20-29页
     ·地形、地貌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地质、地震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气象、水文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土壤、植被第25-29页
   ·拟建开发建设工程基本概况第29-30页
   ·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情况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·小结第32-34页
3 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第34-48页
   ·自然因素第34-42页
     ·高程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坡度特征第35-37页
     ·坡向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气候特征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土壤的基本性状第39-41页
     ·植被特征因素第41-42页
   ·人为因素第42-44页
     ·一般性人为因素第42页
     ·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因素第42-44页
   ·土壤质量评价第44-46页
     ·不同土地利用土壤质量评价第45页
     ·不同海拔土壤质量评价第45-4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6-48页
4 干热河谷生态恢复措施土壤环境效应第48-67页
   ·样地的选择和取样第48-49页
     ·样地选择分类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土样采集第49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仪器第49-50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49-50页
     ·材料处理第50页
     ·试验仪器第50页
     ·采样及测定时间第50页
   ·试验内容与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·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1-66页
     ·土壤水分特征第51-54页
     ·土壤PH特征第54-57页
     ·土壤有机碳特征第57-60页
     ·土壤养分特征第60-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67页
5 水电开发区植被景观生态分析研究第67-81页
   ·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·数据源及数据处理第68-70页
     ·景观类型图的创建第68-70页
     ·景观数据处理第70页
   ·景观结构特征及其特征变化第70-71页
   ·水电施工后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第71-75页
     ·景观多样性变化第71-72页
     ·斑块形状特征第72-73页
     ·景观分维数及形状指数第73-74页
     ·景观要素连接性第74-75页
   ·水保措施实施后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第75-79页
     ·景观结构特征变化第76页
     ·景观多样性变化第76-77页
     ·斑块形状特征变化第77-78页
     ·景观分维数及形状指数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景观要素连接性第7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9-81页
6 干热河谷水电开发消落带生态保护第81-91页
   ·消落带特征第81-84页
     ·消落带的变化第81-83页
     ·消落带位置第83-84页
   ·缓冲带的作用第84页
   ·生态恢复对策第84-89页
     ·基本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初探第84-86页
     ·消落带及生态缓冲区植被恢复对策第86-88页
     ·水土保持规划区生态恢复第88-8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9-91页
7 结论与建议第91-93页
   ·结论第91-92页
   ·建议第92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9页
附录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渭河关中段水质—水量响应关系分析研究
下一篇:泾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性分析与SWAT模型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