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密植玉米的生产现状 | 第12页 |
1.1.2 去叶对密植玉米生产的调控 | 第12-13页 |
1.2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与生理的影响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2.1 密度对群体根冠特性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2 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2.3 密度对玉米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| 第15页 |
1.2.4 密度对玉米叶片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.5 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 去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.1 去叶对玉米冠层特性的调控 | 第17页 |
1.3.2 去叶对玉米光合特性的调控 | 第17-18页 |
1.3.3 去叶对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 | 第18页 |
1.4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1 试验地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21页 |
2.3 测量指标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3.1 叶面积指数(LAI) | 第21页 |
2.3.2 群体透光率(LT) | 第21-22页 |
2.3.3 穗位叶光合色素 | 第22页 |
2.3.4 穗位叶光合速率(Pn) | 第22页 |
2.3.5 群体光合速率(CAP) | 第22页 |
2.3.6 穗位叶保护性酶活性、MDA含量 | 第22-23页 |
2.3.7 穗位叶激素含量 | 第23页 |
2.3.8 籽粒灌浆及其动态模拟 | 第23页 |
2.3.9 产量及穗部性状 | 第23页 |
2.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结果分析 | 第24-41页 |
3.1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源光合性能的影响 | 第24-31页 |
3.1.1 叶面积指数(LAI) | 第24-25页 |
3.1.2 群体透光率(LT) | 第25页 |
3.1.3 单叶光合性能 | 第25-27页 |
3.1.4 群体光合速率(CAP) | 第27-28页 |
3.1.5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| 第28-31页 |
3.2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1 对SOD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.2 对POD活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2.3 对MDA含量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3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穗位叶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.1 对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.2 对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3.3 对玉米素ZR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4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3.4.1 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 | 第35-36页 |
3.4.2 籽粒灌速率模拟 | 第36-37页 |
3.4.3 籽粒灌浆参数 | 第37-38页 |
3.5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6 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41-46页 |
4.1 讨论 | 第41-45页 |
4.1.1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1.2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1.3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1.4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片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4.1.5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1.6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籽粒灌浆进程的调控 | 第44页 |
4.1.7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2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