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中药渣与城市生活污泥发酵无害化处理及物料降解机理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-16页
    1.1 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中药渣的来源与危害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中药渣的成分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中药渣的处理办法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中药渣好氧发酵堆肥化研究第12页
    1.2 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市污泥的来源与危害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城市污泥的成分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城市污泥的处理办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3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4-16页
第二章 外源菌剂对中药渣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的影响第16-26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仪器与试剂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8页
    2.2 结果分析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中药渣和污泥处理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中药渣和污泥处理过程中pH的变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药渣和污泥处理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中药渣和污泥处理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中药渣和污泥处理过程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处理过程中物料C/N比的变化第22-23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外源菌剂对物理评价指标的影响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外源菌剂对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外源菌剂对C/N比的影响第24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4-26页
第三章 中药渣和污泥配比对发酵处理效果的影响第26-36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材料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仪器与试剂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8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配比中药渣和污泥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配比中药渣和污泥发酵过程pH的变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配比中药渣和污泥发酵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不同配比中药渣和污泥发酵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不同配比中药渣和污泥发酵过程养分含量的变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发酵产物对青菜和油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32-3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4-36页
第四章 中药渣与污泥发酵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研究第36-46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仪器与试剂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8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发酵过程中重金属总含量变化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发酵过程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含量变化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发酵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(DOM)表征变化第41-43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43-45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45-46页
第五章 发酵过程物料显微结构变化研究第46-53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仪器与试剂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8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发酵前后物料显微结构变化观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发酵前后锰过氧化物酶(Mnp)活性变化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发酵前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变化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发酵前后木质纤维素含量变化第51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51-52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52-53页
结论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作者简介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陕西省商洛市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地力评价
下一篇:太白山典型植被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其资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