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

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下的西藏牧区精准脱贫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论文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论文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思路概述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简述第14-15页
    1.3 主要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创新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不足之处第17-18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8-30页
    2.1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的反贫困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第18-22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牧区贫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牧区土地产权制度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精准脱贫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相关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相关研究第25-30页
第三章 西藏牧区草场承包责任制下的精准脱贫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0-42页
    3.1 西藏的土地产权制度及变革第30-33页
    3.2 西藏牧区草场承包责任制下的精准脱贫现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西藏牧区是如何脱贫的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西藏牧区目前的脱贫程度第35页
    3.3 西藏牧区草场承包责任制下的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牧户依草场而居削弱了社区的功能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草场使用权的流转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出台一系列政策诱发“政策诅咒”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牧民诡用政策出现牧民寻租现象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“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”对西藏牧区精准脱贫的影响第40-42页
第四章 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案例及经验启示第42-46页
    4.1 内蒙古牧区脱贫案例第42-44页
    4.2 经验启示第44-46页
第五章 如何在草场承包责任制下实现精准脱贫第46-53页
    5.1 发展牧区合作社、恢复牧区社区功能第46-47页
    5.2 完善草场产权结构、合理引导农牧民流出牧业第47-48页
    5.3 将“农”“牧”分而论之、制定相应发展政策第48-49页
    5.4 加强宣传教育、改变牧区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第49-51页
    5.5 人性对待异地搬迁,建设牧区城镇化第51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西藏农村居民消费对西藏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
下一篇:拉萨市农牧区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