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
致谢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47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20页 |
·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44页 |
·生态质量评价 | 第20-22页 |
·生态质量评价类型 | 第22-30页 |
·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| 第30-35页 |
·DPSIR 概念模型生态响应 | 第35-43页 |
·国内外生态质量评价现状小结 | 第43-44页 |
·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44-4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4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4-4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45-47页 |
第2章 基于DPSIR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7-61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47-54页 |
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47-51页 |
·资源特征 | 第51-52页 |
·社会经济 | 第52-54页 |
·基于DPSIR 概念框架环境响应指标体系 | 第54-58页 |
·DPSIR-m DSS 生态响应综合评价模型 | 第58-60页 |
·数据获取 | 第60-61页 |
第3章 生态环境响应驱动力因素 | 第61-70页 |
·社会驱动力 | 第61-63页 |
·人口自然增长率 | 第61-62页 |
·人口密度 | 第62-63页 |
·经济驱动力 | 第63-65页 |
·人均收入 | 第63页 |
·人均GDP | 第63-65页 |
·政策和环境驱动力 | 第65-70页 |
·退耕还林 | 第65-66页 |
·气候环境驱动 | 第66-70页 |
·降雨量 | 第66-67页 |
·有效积温 | 第67-70页 |
第4章 生态环境响应压力因素 | 第70-87页 |
·人类活动压力 | 第70-74页 |
·耕地压力 | 第70-73页 |
·自然偏离度 | 第73-74页 |
·生态环境压力 | 第74-87页 |
·参考作物蒸散量 | 第74-79页 |
·水土流失压力 | 第79-87页 |
第5章 生态环境响应状态因素 | 第87-93页 |
·植被状态 | 第87-89页 |
·土壤状态 | 第89-93页 |
·土壤质量 | 第89-91页 |
·土壤质量指数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生态环境响应影响因素 | 第93-114页 |
·生态系统活力 | 第93-96页 |
·多样性指数 | 第96-98页 |
·生态承载力 | 第98-104页 |
·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| 第98-102页 |
·研究区域生态需水量计算 | 第102-104页 |
·生态服务功能 | 第104-114页 |
·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 | 第104-107页 |
·研究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 | 第107-110页 |
·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服务价值 | 第110-111页 |
·生态服务总价值动态变化规律 | 第111-114页 |
第7章 中尺度生态环境响应动态 | 第114-122页 |
·数据整理 | 第114页 |
·指标权重的获取 | 第114-116页 |
·指标敏感性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DPSIR-m DSS 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·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8章小流域尺度下不同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响应 | 第122-132页 |
·典型示范区概况 | 第122-126页 |
·评价步骤 | 第126-129页 |
·基于DPSIR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26页 |
·数据整理 | 第126页 |
·指标权重的获取 | 第126-127页 |
·指标敏感性分析 | 第127-129页 |
·DPSIR-mDSS 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129-131页 |
·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第9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32-13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·建议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