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9页 |
1.1 松嫩草原研究概述 | 第9-10页 |
1.2 种子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种子形态特征 | 第11-12页 |
1.2.2 种子传播方式 | 第12-13页 |
1.2.3 种子休眠类型 | 第13-14页 |
1.2.4 种子贮藏物质 | 第14-15页 |
1.3 种子的功能性状与萌发 | 第15-18页 |
1.3.1 种子形态特征对萌发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3.2 种子传播方式对萌发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3.3 种子休眠类型对萌发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3.4 种子贮藏物质对萌发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种子形态性状与萌发和休眠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种子的采集 | 第19页 |
2.1.2 种子大小的测定 | 第19页 |
2.1.3 种子体积的测定 | 第19页 |
2.1.4 种子的传播方式 | 第19-20页 |
2.1.5 种子的休眠类型 | 第20页 |
2.1.6 物种生活型的分类 | 第20页 |
2.1.7 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2 种子储藏物质及其萌发过程中动员的测定 | 第20-22页 |
2.2.1 物种的采集和储存 | 第20页 |
2.2.2 萌发过程中吸水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3 种子萌发测定 | 第21页 |
2.2.4 萌发过程中生理指标测定 | 第21页 |
2.2.5 可溶性糖和淀粉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2.6 可溶性蛋白测定 | 第22页 |
2.2.7 脂肪测定 | 第22页 |
2.3 统计分析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松嫩草原种子功能性状特征 | 第23-28页 |
3.1 种子质量的分布 | 第23页 |
3.2 种子体积的分布 | 第23-24页 |
3.3 种子传播方式的分布 | 第24页 |
3.4 种子休眠类型的分布 | 第24-25页 |
3.5 讨论 | 第25-28页 |
第四章 种子性状与萌发的关系 | 第28-35页 |
4.1 物种萌发率 | 第28-29页 |
4.2 种子质量大小与萌发的关系 | 第29页 |
4.3 种子体积与萌发的关系 | 第29页 |
4.4 传播方式与萌发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4.5 休眠类型与萌发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4.6 传播方式、休眠类型、生活型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1页 |
4.7 讨论 | 第31-35页 |
第五章 种子萌发贮藏物质动员 | 第35-44页 |
5.1 种子的吸水特性 | 第35页 |
5.2 种子的萌发特性 | 第35-36页 |
5.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贮藏物质动员 | 第36-37页 |
5.4 种子储存物质与萌发的关系 | 第37-41页 |
5.5 讨论 | 第41-4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