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2.1 抑郁症状 | 第10-12页 |
2.1.1 抑郁症状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2.1.2 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 | 第11-12页 |
2.2 注意偏向及其矫正 | 第12-16页 |
2.2.1 注意偏向及其矫正的概念 | 第12页 |
2.2.2 抑郁症状与注意偏向矫正的关系研究 | 第12-16页 |
2.3 注意控制 | 第16-19页 |
2.3.1 注意控制的概念及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3.2 注意控制对注意偏向与抑郁症状关系的作用研究 | 第17-19页 |
2.4 研究假设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 | 第20-28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3.3 实验程序 | 第21-22页 |
3.3.1 注意偏向的测量与矫正 | 第21页 |
3.3.2 点探测任务(Dot-probeTask) | 第21-22页 |
3.3.3 注意偏向测量程序 | 第22页 |
3.3.4 注意偏向矫正程序 | 第22页 |
3.4 实验工具 | 第22-23页 |
3.4.1 一般人口学资料 | 第22页 |
3.4.2 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 | 第22-23页 |
3.4.3 注意控制量表 | 第23页 |
3.5 实施过程 | 第23页 |
3.6 数据分析 | 第23页 |
3.7 研究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7.1 实施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7.2 技术路线图 | 第24页 |
3.8 数据分析 | 第24-28页 |
第四章 研究结果 | 第28-34页 |
4.1 被试人口学变量的一般特征 | 第28页 |
4.2 注意偏向矫正对注意偏向分数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4.3 注意偏向矫正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.4 抑郁症状、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的关系 | 第31-34页 |
4.4.1 抑郁症状、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的相关分析 | 第31页 |
4.4.2 注意偏向矫正对抑郁症状的改变:注意控制的调节作用 | 第31-34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34-38页 |
5.1 注意偏向矫正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5.2 注意偏向矫正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5.3 注意控制在注意偏向矫正对抑郁症状改变中的调节作用 | 第37-38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38-40页 |
6.1 结论 | 第38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38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4页 |
贝克抑郁量表(BDI-II) | 第50-51页 |
特质焦虑量表 | 第51-52页 |
注意控制量表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