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2-24页 |
1 中医关于宫腔粘连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| 第12-16页 |
1.1 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| 第12页 |
1.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1.3 中医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4 探讨中医药对宫腔粘连治疗的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5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发展趋势 | 第16页 |
2 现代医学关于宫腔粘连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| 第16-24页 |
2.1 宫腔粘连的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2 宫腔粘连的病因学研究 | 第17页 |
2.3 宫腔粘连发病机理研究 | 第17-19页 |
2.4 宫腔粘连的诊断及分类 | 第19-21页 |
2.5 宫腔粘连的治疗 | 第21-23页 |
2.6 西医药治疗本病的发展趋势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4-32页 |
1 病例来源及分组 | 第24-25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24页 |
1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24页 |
1.3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4-25页 |
1.4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25页 |
1.5 病例剔除标准 | 第25页 |
2 实验方案 | 第25-27页 |
2.1 分组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2 治疗方法 | 第26页 |
2.3 观察项目 | 第26页 |
2.4 观察方法及检测时点 | 第26-27页 |
3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7页 |
3.1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7页 |
3.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7页 |
3.3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7页 |
4 统计分析 | 第27-28页 |
5 结果 | 第28-32页 |
5.1 一般指标 | 第28页 |
5.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| 第28-29页 |
5.3 检测指标变化情况 | 第29-31页 |
5.4 安全性观察 | 第31页 |
5.5 随访 | 第31页 |
5.6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2-38页 |
1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 | 第32-33页 |
1.1 经水出诸于肾:肾为主导 | 第32页 |
1.2 妇人以血为本:血为物质基础 | 第32页 |
1.3 病因病机:肾虚为本,血瘀为标 | 第32-33页 |
2 补肾化瘀方的药物构成及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 | 第33-35页 |
2.1 补肾化瘀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| 第33页 |
2.2 补肾化瘀方单味药物功效及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 | 第33-35页 |
3 TGF-β1、CTGF的相关研究 | 第35-36页 |
4 疗效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1 对主症月经情况及中医伴随症状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2 对宫腔镜下IUA评分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3 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5 对子宫内膜TGF-β1、CTGF的影响 | 第37页 |
4.6 总体分析 | 第37页 |
5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4页 |
附录一 | 第44-45页 |
附录二 | 第45-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