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光电池论文--太阳能电池论文

基于萘二酰亚胺单元的n-型聚合物受体材料及全聚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6页
中文文摘第7-12页
绪论第12-34页
    0.1 引言第12-14页
    0.2 基于荼二酰亚胺受体单元的n-型聚合物受体材料研究进展第14-25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基于NDI的D-A聚合物中给体单元(D)的修饰第1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.2.1.1 噻吩类衍生物为给体单元的基于NDI的D-A聚合物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.2.1.2 硒吩类衍生物为给体单元的基于NDI的D-A聚合物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.2.1.3 其他给体单元的基于NDI的D-A聚合物第22-25页
    0.3 器件制备后处理工艺方法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溶剂效应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给/受体共混比例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0.3.3 添加剂对活性层形貌和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0.3.4 薄膜自组装老化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0.3.5 反向结构聚合物电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0.3.6 阴极缓冲层第29-30页
    0.4 结论与展望第30-31页
    0.5 性能参数第31-32页
    0.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0.6.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0.6.2 创新之处第33-34页
第一章 基于NDI单元的random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第34-48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34-36页
    1.2 实验部分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实验测试仪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单体的合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聚合物的合成第37-38页
    1.3 结果与讨论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实验数据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聚合物的热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聚合物的电化学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XRD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45-48页
第二章 含DPP或BDT的共轭聚合物给体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第48-60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48-49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测试仪器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单体的合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聚合物的合成第52-53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实验数据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聚合物的热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聚合物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聚合物的电化学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三章 random型聚合物作为受体材料制备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第60-84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60-61页
    3.2 器件制备流程第61页
    3.3 实验部分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原料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仪器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验试剂第63-64页
    3.4 实验步骤第64-67页
    3.5 实验数据分析第67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初步筛选匹配的给/受体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.1 x-NDI与DPP-3T(6)-TPD的光伏性能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.2 x-NDI与PBDT-TPD的光伏性能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.3 x-NDI与PBDTT-FBT的光伏性能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给受体共混比例对器件效率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功能层厚度对器件效率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溶剂及添加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阴极缓冲层对器件效率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PBDT-TPD与x-NDI系列的SCLC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器件测试效率及EQE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8 PBDT-TPD与x-NDI系列AFM测试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81-84页
第四章 结论第84-86页
附录第86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104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4-106页
致谢第106-108页
个人简历第108-110页

论文共1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厚层淤泥质土中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征研究
下一篇:严重侵蚀退化地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