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概述 | 第13-23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7页 |
(一)公众参与 | 第13-14页 |
(二)地方政府立法 | 第14-15页 |
(三)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 | 第15-17页 |
二、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(一)人民主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(二)协商民主理论 | 第18-20页 |
(三)权力制约理论 | 第20-21页 |
三、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社会基础 | 第21-23页 |
(一)公民社会的发展 | 第21页 |
(二)行政相对人主体地位的彰显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3-33页 |
一、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现状 | 第23-28页 |
(一)立法层面 | 第23-24页 |
(二)实践层面 | 第24-28页 |
二、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问题分析 | 第28-33页 |
(一)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| 第28-29页 |
(二)公众参与程序不规范 | 第29-31页 |
(三)立法信息公开程度不足 | 第31-32页 |
(四)反馈机制不健全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域外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经验和启示 | 第33-36页 |
一、域外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经验 | 第33-35页 |
(一)美国的经验 | 第33-34页 |
(二)日本的经验 | 第34-35页 |
二、域外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5-36页 |
(一)政府立法透明度高 | 第35页 |
(二)公众参与立法渠道畅通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途径 | 第36-43页 |
一、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| 第36-37页 |
(一)培养公共理性的公众 | 第36页 |
(二)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政府 | 第36-37页 |
二、公众参与多元化 | 第37-39页 |
(一)拓宽网络参与渠道 | 第37-38页 |
(二)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 | 第38-39页 |
三、公开地方政府立法信息 | 第39-40页 |
(一)建立规章年度计划公告制度 | 第39页 |
(二)完善规章草案的公开制度 | 第39-40页 |
(三)公开举行座谈会、听证会和论证会 | 第40页 |
四、健全公众反馈机制 | 第40-43页 |
(一)建立公众意见反馈公告机制 | 第40-42页 |
(二)设立公众意见奖励机制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7-48页 |
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