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存与超越--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《金刚经》对人类终极的关注 | 第12-20页 |
一 终极关怀及其路径 | 第12-15页 |
(一) 确认与超越——终极关怀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(二) 理性与信仰——终极关怀的路径 | 第13-15页 |
二《金刚经》的主要译本及其对人类终极的追问 | 第15-20页 |
(一) 《金刚经》之主要译本及注疏 | 第15-18页 |
(二) 《金刚经》对人类终极的追问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的理论依据 | 第20-32页 |
一 本体的涵义以及《金刚经》的本体论 | 第20-26页 |
(一) 不同视域下的本体论之概观 | 第20-22页 |
(二) 缘起性空、诸法实相——《金刚经》的本体论 | 第22-26页 |
二 性空幻有、无实无虚——《金刚经》的方法论 | 第26-30页 |
三 实相非相、是法平等——《金刚经》的价值观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的落实 | 第32-46页 |
一 离欲无求——返本心 | 第32-34页 |
(一) 去四相——破我执 | 第32-33页 |
(二) 不取法——除法执 | 第33-34页 |
二 无相布施——行六度 | 第34-41页 |
(一) 布施波罗蜜 | 第35-37页 |
(二) 忍辱波罗蜜 | 第37-38页 |
(三) 般若波罗蜜 | 第38-41页 |
三 信解受持——践信仰 | 第41-46页 |
(一) 般若是信仰的基础 | 第41-42页 |
(二) 笃行是信仰的过程 | 第42-43页 |
(三) 受用是信仰的目的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的特色及意义 | 第46-53页 |
一 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的理论特色 | 第46-50页 |
(一) 般若与信仰的融通 | 第46-47页 |
(二)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| 第47-48页 |
(三) 化先验预设为内在超越 | 第48-50页 |
二 《金刚经》终极关怀的现代意义 | 第50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