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3-26页 |
1.1 马铃薯晚疫病 | 第13-18页 |
1.1.1 概述 | 第13页 |
1.1.2 致病疫霉生物学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征 | 第14页 |
1.1.4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| 第14-18页 |
1.2 植物诱导抗病性 | 第18-24页 |
1.2.1 定义和特征 | 第18-19页 |
1.2.2 生物源诱导因子 | 第19-20页 |
1.2.3 非生物源诱导因子 | 第20-21页 |
1.2.4 诱导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1.3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1.3.1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| 第24页 |
1.3.2 非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| 第24-25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激发子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复配实验 | 第26-3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1.1 供试菌种 | 第26页 |
2.1.2 马铃薯 | 第26-27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27页 |
2.1.4 试剂 | 第27页 |
2.1.5 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2.1 激发子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2.2.2 马铃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2.3 筛选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2.2.4 利用筛选模型筛选实验室已有的菌种 | 第30页 |
2.2.5 复配激发子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30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7页 |
2.3.1 放线菌A5295 不同发酵时间的诱抗效果 | 第30页 |
2.3.2 A5295 激发子不同浓度的诱抗效果 | 第30-31页 |
2.3.3 A5295 不同诱导时间的诱抗效果 | 第31页 |
2.3.4 A5295 诱导后不同接种时间对诱抗效果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3.5 A5295 不同诱导次数对诱抗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.6 其它微生物发酵液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的效果 | 第33-36页 |
2.3.7 不同微生物发酵液复配作为激发子的诱抗实验 | 第36-37页 |
2.4 讨论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| 第39-53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39-41页 |
3.1.1 菌种和马铃薯 | 第39页 |
3.1.2 试剂 | 第39-41页 |
3.1.3 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41-46页 |
3.2.1 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1-44页 |
3.2.2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| 第44-46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3.1 马铃薯块茎中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3.3.2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| 第48-51页 |
3.4 讨论 | 第51-53页 |
第4章 构建的筛选模型的初步应用 | 第53-60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3-54页 |
4.1.1 供试菌种 | 第53页 |
4.1.2 马铃薯及其它植物块茎 | 第53页 |
4.1.3 培养基 | 第53页 |
4.1.4 试剂 | 第53页 |
4.1.5 实验仪器 | 第53-54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2.1 马铃薯离体叶片实验 | 第54页 |
4.2.2 诱导马铃薯块茎抗其它病害实验 | 第54页 |
4.2.3 红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54-55页 |
4.2.4 胡萝卜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55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8页 |
4.3.1 马铃薯离体叶片实验 | 第55-56页 |
4.3.2 诱导马铃薯块茎抗其它真菌病害 | 第56-57页 |
4.3.3 红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57-58页 |
4.3.4 胡萝卜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| 第58页 |
4.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