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发展历史 | 第11-21页 |
| 1.1 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 | 第11-13页 |
| 1.2 拉伦兹对归责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1.3 霍尼格对归责理论的贡献 | 第15-16页 |
| 1.4 恩吉施的归责思想 | 第16页 |
| 1.5 威尔哲尔的归责思想 | 第16-17页 |
| 1.6 洛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 | 第17-21页 |
| 第2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定位和意义 | 第21-30页 |
| 2.1 客观归责理论的定位 | 第21-27页 |
| 2.2 客观归责理论的价值意义 | 第27-30页 |
| 第3章 客观归责理论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价值 | 第30-47页 |
| 3.1 我国传统因果关系理论之缺陷 | 第30-33页 |
| 3.2 客观归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| 第33-47页 |
| 第4章 客观归责理论借鉴之可能性 | 第47-53页 |
| 4.1 客观归责理论借鉴之障碍 | 第47-49页 |
| 4.2 障碍消解之我见 | 第49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| 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