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4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1-12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2-14页 |
一、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初步研究 | 第14-21页 |
1.1 对象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1.1 对象 | 第14页 |
1.1.2 扫描前准备与图像采集 | 第14-15页 |
1.1.3 重建时相的选择 | 第15页 |
1.1.4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比较分析及判定依据 | 第15页 |
1.1.5 统计数据分析 | 第15页 |
1.2 结果 | 第15-18页 |
1.2.1 多平面重组与CT仿真内镜判定斑块形态的结果比较 | 第15-17页 |
1.2.2 多平面重组、曲面重建与容积再现技术判定狭窄范围的结果比较 | 第17-18页 |
1.3 讨论 | 第18-20页 |
1.3.1 人体横切面与血管轴位图像对显示斑块形态的差别 | 第18页 |
1.3.2 可显示血管轴位的MPR与CTVE后处理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3 可以显示狭窄范围的MPR、CPR和VRT三种后处理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3.4 不足之处 | 第20页 |
1.4 小结 | 第20-21页 |
二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形态的CTCA分析 | 第21-31页 |
2.1 对象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.1 对象 | 第21页 |
2.1.2 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1.3 资料分析 | 第22页 |
2.1.4 采集冠状动脉节段的命名依据 | 第22页 |
2.1.5 冠脉粥样斑块的CT分类依据 | 第22页 |
2.1.6 采集可分析节段狭窄程度的诊断依据 | 第22页 |
2.1.7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特征及狭窄范围 | 第22-23页 |
2.2 结果 | 第23-27页 |
2.2.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在各支血管的分布情况 | 第23-25页 |
2.2.2 MPR血管轴位图上显示狭窄斑块形态情况 | 第25-26页 |
2.2.3 CPR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范围情况 | 第26-27页 |
2.3 讨论 | 第27-30页 |
2.3.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解剖分型、血管狭窄处的物理效应和动态变化 | 第27-28页 |
2.3.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 | 第28-29页 |
2.3.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及狭窄范围 | 第29-30页 |
2.3.4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30页 |
2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结论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34-35页 |
综述 | 第35-45页 |
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| 第35-41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