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比较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实证分析法 | 第15页 |
1.3.3 文献分析法 | 第15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4.1 主张制定《反科技腐败法》 | 第15页 |
1.4.2 主张改革预算管理模式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科技腐败的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科技腐败的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腐败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2.1.2 科技腐败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2.2 科技腐败的类型 | 第19-21页 |
2.2.1 泡沫学术 | 第19页 |
2.2.2 伪造学历和经历 | 第19-20页 |
2.2.3 学术交易与学术搭车 | 第20页 |
2.2.4 缺乏诚信的科技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.5 学霸现象 | 第21页 |
2.3 科技腐败的提出 | 第21-25页 |
2.3.1 科技腐败提出的背景 | 第21-23页 |
2.3.2 科技腐败提出的必要性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科技腐败的产生原因、危害及我国规制的不足 | 第25-32页 |
3.1 科技腐败产生的原因 | 第25-27页 |
3.1.1 思想道德原因 | 第25-26页 |
3.1.2 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因 | 第26页 |
3.1.3 制度原因 | 第26-27页 |
3.1.4 社会环境原因 | 第27页 |
3.2 科技腐败的危害 | 第27-28页 |
3.2.1 科技腐败阻碍经济发展 | 第27页 |
3.2.2 科技腐败遏制科技创新 | 第27-28页 |
3.2.3 科技腐败增加信用交易成本 | 第28页 |
3.3 我国对科技腐败规制存在的不足 | 第28-32页 |
3.3.1 立法不健全 | 第28-29页 |
3.3.2 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| 第29-30页 |
3.3.3 惩戒制度的缺失 | 第30页 |
3.3.4 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国外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2-36页 |
4.1 美国、日本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| 第32-34页 |
4.1.1 美国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| 第32-33页 |
4.1.2 日本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| 第33-34页 |
4.2 国外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4-36页 |
4.2.1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保障 | 第34-35页 |
4.2.2 政府的有力监管 | 第35页 |
4.2.3 科技中介代理机构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我国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建议 | 第36-43页 |
5.1 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 | 第36-38页 |
5.1.1 制定《反科技腐败法》 | 第36页 |
5.1.2 完善科技腐败的法律制裁措施 | 第36-38页 |
5.1.3 完善科技腐败的法律救济措施 | 第38页 |
5.2 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 | 第38-40页 |
5.2.1 建立行政监督法律体系 | 第38-39页 |
5.2.2 完善相应的政府内控制度 | 第39-40页 |
5.2.3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 | 第40页 |
5.3 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自律作用 | 第40-41页 |
5.3.1 成立专门负责科技项目的评审鉴定机构 | 第40-41页 |
5.3.2 科学管理科研经费 | 第41页 |
5.4 充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的作用 | 第41-43页 |
5.4.1 为中介代理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| 第42页 |
5.4.2 深化中介代理机构的服务功能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3-45页 |
6.1 总结 | 第43页 |
6.2 论文的局限性和不足 | 第43页 |
6.3 展望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9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50页 |